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英建

開建縣

舊縣治 ,宋、元以前在開江鄉,遷徙歲月無考。舊儒學 ,宋、元以前在縣東三里,今一都大岡是也。前有田一片,俗名「學門田。」 明洪武八年,遷於縣北里許,明初科第繇此。宣德八年,又遷於縣東南百餘步。成化二十二年,又遷於城東隅舊守備官軍房地。

舊城隍廟 在縣東百餘步。明洪武初建。讀書堂   、片玉堂 在錦衣鄉金縷村。唐狀元莫宣卿讀書之所。

舊縣倉   、學倉 俱在城東半里。後因「西寇」 ,移入今所。

環秀樓 在開江門外禦戎臺。明成化三年,知縣陳琳建,今廢。

禦戎臺 在開江門外臨江。明成化三年,守備聶聰、知縣陳琳建。洪水衝崩,今作「子城。」

嚴陵臺 在嚴橋之東一里,故址見存。

慧光閣 :在龍灣三台麓,為通邑鎖鑰,官民協力鼎建。

平林臺 :在縣治東五里開江鄉。

《府志》
未載古蹟

《高要縣志》

舊察院 原在分守道西,舊為分巡嶺西道。明弘治十年,副使胡富創建。隆慶四年,僉事羅向辰徙於舊分守道,遂以此為察院。

皇清順治十三年,總兵侯襲爵,駐劄肇府,改為總兵。

署康熙元年,副總兵韋進忠協鎮肇府,改為城守署。

舊分守道 在舊分巡道東,即斗南書院。明隆慶四年,改建,今廢。

舊監軍道 在明察院署西,即舊分巡嶺西道。明萬曆初,僉事李材復買民地益之,建「端溪書院。」 後為「聚樂亭」 ,翼以號舍,聚諸生肄業其中。明督府殷正茂改為「監軍道。」 今廢。

舊西察院 在西城外,今為民居。

舊清軍館 在南城內。明成化間,同知張吉建。正德間,同知白鸞重修。嘉靖二十年,同知趙重建,今為民居。

舊理刑館 在府署南舊集郵館地。明弘治十年,推官尹頌建,後廢為民居。正德間,推官覃偉復其地,又圮。嘉靖三十年,知府彭參改建「會通鋪」 ,餘地列肆,與民居之。

舊督儲館 在倉內。明嘉靖四十年,通判劉用章建。今為房舍。

《四會縣志》

對岡塔 在縣東五里。明萬曆辛亥年,知縣楊人翹同士庶創建,為通邑捍門。華表高七級,下立「三元祠。」 戊子年被陽山賊攻城不克,率黨拆毀。

下茅塔 舊傳仙建,其形甚斜,久而不頹,今半廢。

「何賴塔   」 、法城塔。

《新興縣志》

法性禪院 ,在縣東白村四十里龍境山。為贊聖禪師圓寂道場。

龍境塔 :在縣東白村,為贊聖禪師建。

文昌閣 在文昌橋中。明知縣王民順建。「阜民樓 」 在縣治前。明知縣胡如孟建。

作新樓 明萬曆己丑,署知縣通判余相建,以「縣宅後低洼,培土建樓,接天王堂,使地脈連絡焉。」

安樂窩 在縣南城外,為邑鄉官潘游書屋。明知縣王民順、姚舜牧、鄧應平,每堂事畢,即造廬講道。姚舜牧採邵堯夫安樂窩以顏其堂,鄧應平又採陶彭澤《逸趣》以名其亭。樸齋先生自聯於其旁曰:「窩叨安樂之名,必有邵先生之德,乃可居也;亭取逸趣之義,須希陶處士之風。」 斯無愧乎。

報恩塔 在國恩寺左。按《壇經》《五燈會元》:唐太極元年壬子,六祖命門人還新州造報恩塔,仍令促工。至次年夏末落成。七月八日,辭曹溪,歸新州,八月初三日涅盤入塔後,肉身又返曹溪。宋開禧二年,朝奉大夫馬晞驥、陽江進士彭吳、郡守黃朝請重修。《明崇禎志》作「開禧二年建」 ,非。香燈岡 在上盧村之下,溫泉旁,去龍山五里。六祖圓寂後。廣州韶州新州三郡官僚及門人爭迎真身。乃於此岡燒香。以煙所指處決師所歸。故名。

夏院 ,在邑城外東南隅擢秀坊,乃六祖禁足之地。自唐中宗敕建國恩寺,即置此院,即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