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辰」 字號三百八十二丈,水閘一。

「宿」 字號二百四十七丈,水閘一。

「列」 字號二百三十三丈,水閘一。

「張」 字號一百五十丈,水閘一。

「寒」 字號一百七十丈,水閘一。

「來」 字號三百三十丈,水閘二。

「暑」 字號二百丈水閘一。

「往」 字號二百丈水閘二。

「秋」 字號二百八十六丈,水閘二。

「收」 字號二百五十丈,水閘二。

「冬」 字號三百丈水閘一。

「藏」 字號三百五十一丈,水閘二。

「閏」 字號一百七十丈,水閘一。

「餘」 字號一百二十丈,水閘一。

「成」 字號一百二十丈,水閘一。

「歲」 字號一百二十丈,水閘一。

「律」 字號一百四十丈,水閘二。

「呂」 字號一百四十丈,水閘一。

「調」 字號一百四十丈,水閘一。

「陽」 字號一百四丈,水閘一。

「雲」 字號一百三十丈,水閘一。

「騰」 字號一百丈水閘一。

「致」 字號一百八十丈,水閘一。

「雨」 字號一百二十丈,水閘一。

「露」 字號一百二十丈,水閘一。

「結」 字號二百丈,水閘一。

「為」 字號一百二十丈,水閘一。

「霜」 字號二百六十丈,水閘一。

「金」 字號一百八十丈,水閘一。

「生」 字號一百八十丈,水閘一。

「麗」 字號一百八十丈,水閘一。

「水」 字號三百二十丈,水閘一。

「玉」 字號三百五十丈,水閘一。

「出」 字號四百丈水閘一。以上皆縣南堤。

何公渠 有三:宋紹興二十八年,郡守何庾開鑿,一自西湖西閘,由西山南流,灌白沙田;一自西湖東閘,直下南亭,橫經通濟橋而注之東;一自特侶塘建閘南流,與湖水合,溉萬頃洋田,時號「何公渠。」 歲久湮廢蹟存,惟西山如故。

戴公渠 有二,俱宋乾道五年郡守戴之邵鑿。一何公特侶渠近山易湮,乃去何渠之東四百二十步,別開一渠,導流而南,會張贖塘水,至東橋與西湖渠水合,計長二千七百六十丈,闊三丈,深一丈;沿渠築堤瀦水,高闊各六尺。堤置八橋以通往來,開八渠以分灌溉,各長一千八百丈,闊一丈,深五尺;東建萬頃閘以拒水,啟南亭閘以泄水,增堤建六閘,開二十四渠,以沃東北上游之田。各長一千二百丈,深闊各五丈。凡渠首尾悉為閘以出納,經營周密,民刻石號曰「戴公渠」 ,一「何公。」 南亭渠閘湮廢,水不東流。復於西湖東鑿渠水入城,由圓通寶閣下過東,與東渠河水合,灌附郭高壤田。委流至東橋,合特侶水,亦灌東洋田,計長四百二十丈,深九尺,闊七尺,俱砌以石。凡通衢則架石橋,民亦刻石於阜民橋下,號曰「戴公渠。」 嘉熙間郡守薛直夫、明天順間參政胡拱辰、成化末郡守魏瀚、弘治初郡守鄧璩,相繼濬決。至弘治十二年,僉事王相以淤積水滯,命知縣王琄毀其石,移砌南亭渠閘,引擎雷溪湖水直抵南亭,轉東,會特侶水灌東洋田,功未就而二公俱罷,兩渠並廢。正德九年,郡守王秉良伐石沿砌,戴渠復焉。萬曆甲辰,推官高維岳復濬治之。宋薛直夫有《渠隄記》。明吏科給事中許子偉有記。

那耶陂 在縣西南五里第四都麻扶村。宋寶祐四年,郡守孟安仁始為塘。明洪武八年,通判李希祖易為陂,建閘灌麻蛇洋田。洪武二十八年,主簿鄭伯高重築。

窮源陂 在縣西南五里第四都麻扶村。宋寶祐間,郡守孟安仁始為塘。明洪武八年,通判李希祖易為陂,引水灌本村田。洪武二十八年,主簿鄭伯高重築。

那崔陂 在縣西四十里第四都平原村。宋治平四年,鄉人顏同翁始為塘,後廢。明洪武十八年,知府秦時中易為陂,灌調爽等處田,以岸有「顏那崔家居」 ,故名。

徒林陂 在縣西四十里第四都略斜村。宋治平間,開築為塘灌田,後廢。明洪武三年,知縣陳本改築為陂,灌田如故。

象骨陂 在縣西二十里第四都白院村。以田西石類象,故名。宋咸淳間為塘。明洪武三年,知縣陳本易為陂,灌田四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