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楊表、黃行可相繼修葺。後因水囓堤崩,西閘亦崩。署郡事戴嘉猷重修堤岸,伐石砌閘,民實賴之。
護城堤 明嘉靖二十一年,巡撫都御史蔡經「相城東北薄海空闊,議築堤以衛風氣」 ,命分巡道翁溥親督成堤,長七百餘丈,闊二丈,高八尺。積稅二十五畝,給官價銀七十餘兩。其稅用開墾,別稅補之。
特侶渠 亦號「何公渠」 ,導特侶塘水,直至天妃宮前,與西湖水合流。古設九橋以渡行人,其支流以灌東洋萬頃。明萬曆三十年,推官高維岳添石砌濬,民咸利焉。
都賀陂 在縣南五十八里。元縣令都賀築塞,因名。「灌雲腳」 等處田。明洪武間,縣丞薛成玉重修。
東溪陂 在縣城外東北隅。距縣半里。明嘉靖十年,知縣張惠築水,灌南門、西門等田。水初直瀉傍塘橋下,萬曆五年,推官陳王政署縣,補築土隴,自東山坡尾築,接水旋出橋上,環抱邑城。潭車塘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潭車村。元時開築,廣十二畝,灌潭車村下岸等處田。明洪武間,知縣張昭重修。
古州塘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古州村。宋太守俞冷築塞,廣十五畝,其水灌古州田。明洪武二十年,知縣王淵重修。
張贖塘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張贖村。原名「張熟。」 宋郡守何庾開築,廣四十畝,其流通萬頃,閘渠俱灌東洋田。明洪武間,縣丞薛成玉重築,歲久閘廢。嘉靖間,鄉民承買為田,郡人張一拱尋贖還為塘,因名曰「張贖。」 今復廢為田。
都典塘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都典村。元時開築,廣六畝,灌東洋田。縣丞薛成玉重修。
曾古塘 在縣北十里排後鋪。明洪武間,知縣張昭開築,廣三畝,灌東山村田。
調離塘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塘邊村。明洪武間,知縣張昭開築,廣二十畝,灌本村田。
徒磊塘 在縣南一百里東岸村。明洪武間縣丞薛成玉修築,廣二十畝,灌東岸田二頃餘。那都流潭塘 在縣東南七十里大塘村。明洪武間修築,近水涸塘湮,居民承買為田。
那詠塘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官井村。元時修築,廣十畝,積灌本處田。明洪武間重修。
黃家塘 去縣一百八十里,居梅村。明洪武間修築,廣十餘畝,灌居梅村田。
平餘塘 在縣北一十五里白沙村。明洪武間修築,廣一十餘畝,灌本處田。
博格塘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元時修築,積水灌博格洋田。明洪武四年,知縣王淵重修,今廢為田。
賓蔞塘 在縣南八十里陳家村。明洪武間,知縣張昭重築,廣五畝,灌那楠、琥坑田。
特侶塘 廣四十八頃,在縣南一百八十里小山村。宋郡守何庾開渠築堤,建閘導流,灌東洋田四十餘頃。郡守戴之卲重修。明洪武四年,同知余麒孫沿舊開築。萬曆三十七年,同知應麟將寄插塘沒官穀價,買石堅砌,十閘起十岸,人夫修築,應麟自為《記》。
徐聞縣
清水堰閘 在縣西南二十里。明洪武十八年,致仕御史黃惟一奏築,引水灌討網等田。潘家塘閘 在縣東六十里,灌潘家前後田。《大水》上下二堰閘 在縣東十里,灌邁椰、斗龍田。
麻欄堰閘 在縣東十里。
龍門堰閘 在縣東五十里,灌龍門洋心田。清水官堰 在縣東南七里。明弘治二年,海北道傅委通判熊魁督民開築,申設塘長、塘甲,優免差役,巡守灌田,知縣熊敏伐石修砌。
麻練陂 在縣南二十里。明洪武三年,知縣武亮築,灌麻練等田。
保水塘 在縣南十五里。明洪武間,砌灌保水田。
邁果塘 在縣東六十里。積水灌田,極旱不竭。李家塘 在縣東七十里。官為開渠,灌田四百餘頃。原設塘甲修整,後廢。明正德五年,知縣平綱復之,灌溉如初。
顏家現攝二塘 在縣東七十里。明洪武間,築堰灌後湖田,又設田甲,至今修整不廢。
南壅塘 在縣南十里許。東灌祿澳舊片,西灌那流邊,貢田百餘頃。
龍船塘 在縣東四十里篤牛村,灌田百餘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