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妃廟 在州治南海邊。

真武廟 即城北樓址,今重修。

五賢祠 在城西門外。祀唐李德裕,宋趙鼎、胡銓,元王士熙,明王悼。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張擢士重修。

玉皇廟 在城南,隔河一里。明萬曆七年,知州張永昌重建。

南極廟 舊在南城上。明萬曆庚寅,參將邵曾和命千戶胡繼建。萬曆癸丑,因遷學有妨,改建於此。

觀音廟 :在城西門外。

感恩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南

城隍廟 在縣北。明萬曆二十七年,知縣朱景和建。

關王廟 在縣南

文昌祠 在儒學東

元壇廟 在縣北

寺觀附

本府。瓊山縣附郭。

天寧寺 在城外北一里西廂。宋建為天南寺,元更今名。明洪武癸酉,僧錄司差人照例歸併原無名額庵堂作一寺因拆天寧堂殿宇於今址,建兩廊普庵、六祖講堂。丁丑,指揮桑昭捐貲重建。永樂間,知府王修扁其門曰「海南第一禪林。」 宣德間,知府程瑩以湫隘,又闢地遷其構於後為觀音閣。於舊址重建大雄寶殿,暨諸樓閣、法藏、齋堂、僧舍咸備。御史唐舟《記》。萬曆戊寅,知府唐可封建亭於正殿後,名曰「萬壽。」 乙巳,地震傾圮。知府翁如遇重建萬壽亭,僧普宥護印,募修正殿。尚書王弘誨有記。

三清觀 在北城外天寧寺左。宋名天慶觀,元改今名。明永樂癸巳,照磨廖均錫重建。知府王修扁曰「瓊臺僊境。」 中設道紀司,有田一十八丁,後有玉皇閣。

皇清康熙壬子年,道士石靜一,武庠生孫光宗募眾。

重建

地藏宮 ,在天寧寺左。明萬曆三十四年,尚書王弘誨同鄉人募創神像兩廊,築十王殿。

皇清順治間,總兵高進庫倡捐,同僧澄湛募化重修。

三元宮 原在小北門內,商人張朝肅捐建。後鄉宮盛尚志同商錢中節等募建,改移於北城外河邊。上有玉皇閣,後有觀音庵。張氏捐田三丁,為香燈之費。崇禎間,舉人馮嘉遇捐修。金粟庵 在金粟泉上。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謝繼科創建,以祀金粟如來、觀音。謝郡守買胡大勳田,土名「黃鐵」 等,共十一坵,價銀三十兩,每年租米三石六斗七升。許大沒官田土名「六角井」 等田共三十一坵,每年租米十三石七升。侯可贊推入田土名「洗馬橋」 等共三坵,每年租米一石九斗一升,經署府事推官傅作霖委勘丈苗分貼收租,為書院會課及庵中養贍等費,付僧收管。

白衣庵 在城北海口,官路五里,清惠亭側。明萬曆戊申,知府倪棟建亭,鄉人募立。

皇清順治間,署分巡兵學道戚元弼募首黃鼎等復

創建南橋之右,亦名曰《白衣庵》。

海口觀音庵 在海口所南門內。明萬曆年間,鄉人募緣修。

三山庵 在郡東五十里苻離都惠通泉側,即宋蘇東坡歷至飲泉處也。今廢。

大士庵 在總府之左。明崇禎庚辰,推官羅其綸建。今改「準提閣。」

蓮華庵 在東關內。明崇禎年間,指揮李開永妻王氏,係尚書王弘誨之女,捐資創建。

真如庵 在郡治西門外,林廟之左。

西竺庵 在北門外

下窯文昌塔 在郡城北三里許下窯村前。明萬曆間,知府凃文奎、給事許子偉及鄉士夫同建。乙巳地震崩頹,給事子偉重修,未完而卒。側有敬事堂、文昌閣、關王廟,置田一十五丁,以為塔田。按塔,火星也,宜建於東南,今建北,文風不復大振。堪輿家嘗謂「火居水位,文星剋陷」 ,此其驗歟。似宜移置,改去塔名,仍以為給諫塔。其境內尚有丁村、張吳、東岸、蒼驛買、椰石山、雷虎塔市及三元峰、鴈塔,半屬元時僧無我并鄉人所建,今俱廢。按:鴈塔及下村塔,乃一郡文治所關。鴈塔峙於兩學,前為兩學文筆。丁村塔在府治丁方,又為府治壽星,似宜修舉。

澄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