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五卷目錄

 瓊州府部彙考三

  瓊州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瓊州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七十五卷

瓊州府部彙考三

瓊州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府志

本府。瓊山縣附郭。

度靈塘 《宋史河渠志》:「開寶八年,知瓊州李易上言,『州南五里有度靈塘,開修築堰,溉水田三百餘頃,居民賴之』。」 按:今大來都響水橋下流,至那梅都英吳橋,上流有塘蓄水,即其故蹟。但英吳橋門亂石甚多,既不能瀦,又不可洩,春耕苦旱,入夏苦澇,歲常不收。識者議於英吳橋置閘啟閉,以備蓄洩云。

《義豐堤閘 》義豐、遵化、豐好等處民田,往因洪水衝決,陵谷變遷,難於稼穡。元至元丁丑春,諸田老以實聞於郡,檄委前雷、庠「二教張宜舉董其役,有田之民,不期而至。堤橋車閘,修制有方,七年始效,獲水利者一十八處,成熟田者十餘萬頃。」

南橋水道 在縣南城外。源自龍井,合流至南橋。宋人浚河,導番旦達大江。明正統間,番旦人于兩岸築柵,轉車引溉高田。成化八年,副使涂棐以南橋人周相等訟「橋內低田為塞車壅水所傷,遂除柵廢車。」 自是番旦人苦無灌溉,爭訟不已。正德六年,郡守王子成乃召二處民謝傑、陳堯明等,議兩便車田,每年十一「月二十日開通水道,待南橋低田禾苗發長,至次年二月初一日方許塞車。其低田務要依期佈種,或雨水泛溢,則車田仍要開通,永為定規。」 今南橋水道不走番旦,自博麻達博沖出。

林村閘壩 在縣東南五里頓林都。鄉人以石壩開渠,引水,灌田二十餘頃。

博沖車壩 在縣東南頓林都。源自西湖,流經響水橋、英明橋,至博麻村,會南渡江,昔人作壩轉車,升水灌田。

濱壟圩岸 在縣東南十八里。自上那邕都達於頓林都。元至正間,郡以民苦水患,委前雷、庠二教張宜舉董築。明洪武末,郡復聞於朝,委知縣陳有彰修之。成化間,監生符蘭復奏,副使涂棐委大使宋紀重修。自濱壅起,約有五里,高二丈,闊倍之。弘治乙卯,太守張桓因舉人梁繼策親臨環視,委督修築,加倍疇昔,士民頌之。塘心陂 在縣東南十里顏村,鄉人顏仲陽築,長六尺,闊一丈,壅水灌田十餘頃。

博歷圩岸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洒塘都築一百餘丈,開渠引水灌田。

潭羅陂 大小英都,源自抱皇山坡下湧出至此。鄉人於上流築陂塘,灌田十頃。

東岸隄 在下東岸都那洋田洞渡頭溪尾。明成化間,知縣梁昕築。

潭溪陂 在縣東三十里小林都。源自那度田澗流出。鄉人以石砌塞,隔絕海潮,引水溉田。巖塘陂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鄭都高山間,巖塘源湧。宋端平間,鄉人于塘門築石,高一丈六尺,闊三丈八尺,駕橋砌陂為隄堰,延袤二百餘丈。至土名「將軍流」 ,分為二派:南派溉灌鄭暫、遵麻等都田;北派灌溉洒塘、抱園、大小等都圖田共數百頃。

綠松陂 在縣東三十里小林都。源自靈山舊澗流出。鄉人以土築陂,引水灌田。

亭塘 在巖塘右二里許。明成化間,知縣梁昕因鄉人韋文貴議,築陂,高二丈五尺,長百餘丈,引水灌田。

博浪圩岸 在縣東四十里演順都。自博浪溪起二百餘丈。明宣德間,主簿熊誌、鄉人王賢嗣等建議修築,後圮。成化間,知縣梁昕仍命得利之家增修。今漸崩圮。

五原塘閘 在縣西五原都。源自洋浚,南延流至五原橋下合流。鄉人每里築一陂,名曰「塘閘」 ,澇則開,晴則閉,引水灌田六十餘頃。

大潭陂 在興政鄉。陂開九閘,隨旱澇開閉,灌田七十餘頃。

橋沖隄 在烈樓都。陂,開七閘,灌田六十頃。那洋陂 在烈樓都,源自南巖,湧出成溪,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