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清重修

海南提學道 原在府治之左。元立海北南道,分司於今府治。元末,改為元帥府。明洪武二年,改為州治。三年,陞州為府,移府治於東,即今海北南道舊址,以府治為海南道署。成化二十三年,復移道於東,即前海南道署,仍以海南道署為府治,即今府治。

皇清因舊址頹圮,改置前參將府,為分巡提學道公

館,康熙十一年風雨大作,衙宇多半傾圯,分巡學道王廷伊重修。

前察院分司 。明萬曆己卯,知府唐可封買民居地拓建。

皇清順治九年,總兵高《進庫》改為總府。康熙四年,總

兵黃應傑拓後基地,創建後衙并兩廊。康熙十一年,風雨崩壞,總兵佟國卿重修。

雷瓊道 在瓊山後,原明參將府治。舊學道署圮壞,因以為治。巡學道馬逢皋、王廷伊重修「道衙門」 、官廳 ,原明季「浙、紹會館」 三門。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縣茹鉉詳請捐修。

總府公署 在瓊山後,原明察院分司署。

皇清康熙四年,總兵黃應傑拓復基地,創建。

軍糧衙 :康熙二十四年,建抬門官廳、照牆。趙夢龍復增葺後房、廚房。

《鄉約》所 ,在城南直街。康熙二十五年,副使程、郡守佟湘年創建。

瓊山縣治 在府城內。府治西南隅。唐始立在郡城外西隅。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復瓊州而縣革。三年,復置官全設,時會拓地,知縣李思迪遷建於西南隅。十一年,復展西城,侵縣治。二十八年,主簿李子強建議徙瓊臺驛於城外西北隅,以便使客往來,始用驛基為今治。廳堂庫禁制皆永樂九年,知縣歐陽旭申請修建。天順四年燬於土寇。六年,知縣陳通復創。成化三年,知縣梁昕建完,及買門外「軍營廢址,增建坊亭。」 弘治九年,知縣曾珽重修,建堂、衙舍、衙門等廨。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林應釆重修,中為正堂,東西為庫,左右為縣丞、主簿衙,兩廊為六房儀門內為捕廳,外則右禁獄,左神堂。萬曆三十三年,地震傾圮,知縣龍時雨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風雨大作,衙宇崩壞。知縣劉源清

重修

捕衙 :在道官廳。後房三間,側房二間。康熙十六年,捕官朱《渭傳》奉憲督修而居焉。

水會所撫黎廳 明萬曆三十年,按察司林如楚建,設禦黎,已經久廢,官併海防。

司獄司 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於府後左。正統間,遷於前。天順間,復遷於左。成化丙申,復建於前。正德十三年,太守謝廷瑞鑿井於大門內,名曰「生泉」 ,囚繫便之。

皇清司署,仍因其舊。

稅課司 ,在府治西北隅。明洪武三年,設大使一員,隨設隨革。

廣豐倉 在舊海南道署左。明洪武三年建於舊海南道前。正統三年建於稅課司前。弘治間始遷今治。州縣秋糧及屯糧,俱貯於此。凡府、衛、瓊山官吏旗軍俸糧及各項公費,俱此支給。原設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後革「副使。」

皇清康熙十一年,颶風圮壞倉厫。今在修補。

府預備倉 在城西北隅。明成化三年設,在府東街北,貯勸借義米。八年,副使凃棐增修廣儲,以貯公罰備荒之榖,以廣賑濟。今廢。

預備倉 五一在南橋,一在蒼驛,一在大攝,在蒼原。「明正統四年建,以貯公罰之穀;一在縣大門之西,成化間知縣梁昕增設,今俱廢。」 四門義倉 明萬曆間巡按劉會建,今廢。陰陽學 在兵備府前,今廢。

醫學 在府治前,今廢。

僧綱司 在天寧寺中

道紀司 ,在三清觀中。

海口公館 明成化間創建,為部使者渡海駐節之所。久廢。

河泊所 在縣北十里海口浦城南,今廢。養濟院 在城東關內,廣豐倉左。

漏澤園 在城北教場西。明成化間,瓊山知縣周宣買民地建。

外州縣

澄邁縣治 去郡西六十里。隋立。唐、宋、元因之。元末寇毀。明洪武二年,知縣劉時敏仍於舊址創建。成化元年,火於海寇。二十一年,知縣韋裘鼎續修,僉憲李珊記。萬曆三十三年,地震,各廨崩塌。四十一年,知縣曾拱璧次第修之。明末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