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成殿、東齋門、饌堂、號房諸制一新。遷射圃於萬泉河沙洲,建尊經閣。成化八年,知縣何耕以副使涂棐命,增擴之。弘治初,改建殿廡、堂齋。嘉靖五年,知縣韋邦相修兩廡堂齋。二十六年,署知縣事徐琢改建啟聖祠於學大門東。四十年,知縣鄭雲鵬重修明倫堂。萬曆三年,署縣通判重修。三十三年,知縣沈孚重建敬一亭於明倫堂東。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林子蘭同訓導邵岑「集紳衿捐。」

建「明倫堂」 及儀門後衙。十一年八月,颶風傾壞廟廡各祠及「明倫堂」 ,訓導曾士珍補葺。

社學 五處明成化間立。

《邁湯義學 》在上大鄉。王鴻序等建,延學行廩生馮生虞以訓子弟。

學田 按《縣志》:一莊二十二坵,秧地二坵,連圍丈米六斗六升。原主馬文超因告爭,願輸入官。萬曆十一年,署縣訓導左登中准發學,坐落下北偏鄉龍塘地方。

清塘田 按《縣志》:「新寨、清塘、加坡等田七坵,秧地一坵,丈米三斗五升。」 因歐中定等告爭,萬曆十六年,知縣林棟申准發學,坐落上下鄉清塘地方。

莫村田地 按《縣志》田二十二坵,該苗五十四畝六分三釐一毫,秋糧米六斗九升七合九勺二抄。

臨高縣儒學 。宋立,隨縣遷。元因之,火於寇。明洪武三年,知縣王續於舊址創建殿廡、櫺星、戟門、明倫堂、兩齋、饌堂、大門、神廚、庫房、射圃。永樂三年,知縣朱原律重修。十二年,知縣陳蒙、教諭郭邦寧重修。殿前砌石為臺,障以石欄。宣德間,主簿陳觀易櫺星門以石柱,曾洪重修兩廡。天順二年,颶風壞兩齋,損堂殿。知縣楊護重修,訓導林敦募建兩齋,號房十二間。成化二年,知縣梁儉以學東射圃通街,遷於太平橋東,建「觀德亭。」 八年,知縣甘素以副使涂棐委重修。正德四年,知縣梁高新明倫堂及衙宇一所。嘉靖八年,教諭楊際時重建。

文廟兩廡、戟門兩齋。二十四年,知縣陸湯臣改建。

櫺星門於泮池內,遷儒學門於櫺星門右。三十二年,知縣陳址修兩廡殿宇,重修庫房於廟右,遷敬一亭於明倫堂後。四十五年,署縣通判楊表增於泮池上立「騰蛟坊。」 萬曆十二年,知縣陳節遷櫺星門於泮池外。十三年,署縣訓導林立遷儒學門於櫺星門左,建儀門於廟東。乙巳,地震,廟堂齋舍盡圮。三十二年,訓導芮獻可會同諸生捐資開泮池,葺牆垣。四十二年,紳衿募建廟殿、啟聖祠;訓導汪梗捐資改建廟殿及廊廡齋舍,創問業公署。鄉紳劉珍捐資修明倫堂。崇禎八年,重修兩廡及櫺星門。九年,重建儒學門於戟門左,砌石至儀門。十一年,署縣林大志、教諭蕭俊文重修泮池,砌石橋。

皇清順治十三年,教諭陳天錫修「明倫堂」并圍牆十。

八年,知縣蔡嘉禎、教諭黃銑、訓導何嶠,重建啟聖祠於明倫堂後及黌門、兩廡,并建「萬仞宮牆、石牌坊。」 康熙六年,重修廟殿、兩廡及啟聖祠,櫺星門、黌門、儒學門、儀門及內外牆垣,創建齋衙。捐買學前鋪地,拆建照壁,立禮門、義路坊,改街道於照壁外。十一年閏七月,颶風大作,廟及兩廡,黌門、學門、儀門、禮門、義路坊、齋衙等處垣牆板扇半壞。知縣陳垂、訓導陸高古捐俸倡募,見在鳩工重修。

澹菴書院 在西關外。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陸湯臣建,祀宋胡銓。後附知縣陳祉,名「二賢祠」 ,置田為修葺之資,立碑堂右。後為豪右所侵,院圯。

通明書院 ,在城隍廟左。明崇禎十三年,通邑士民建,祀胡宗瑜;後遷胡銓、陳祉入祀。扁曰「先後一揆。」

皇清順治十三年,署縣陳蕃廢神像改為「分司。」

四賢祠 順治十八年,知縣蔡嘉禎建於學右,遷胡宗瑜石亭,安奉胡銓,以陳祉、柯重光、宗瑜陪祀。康熙七年,知縣陳垂、訓導陸高古集諸生會議於春祭,仍以胡宗瑜同祀,故名「四賢祠。」 社學 一十一處。明成化間立。

儋州學 。宋立,在城之東。紹興二十一年,知軍陳適徙於城東南隅。紹熙二年,知縣葉元璘徙於城之南。元大德九年,遷於城東舊址。至大己酉,軍判任大忠重建明倫堂。明洪武三年,知州田章建殿堂、齋廡、櫺星、戟門、饌堂、廚庫、泮池、射圃。十四年,學正王麟、彭邇繼新大成殿。永樂十一年,知州陳敏、學正鄭濟又重修之。正統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