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定間道人張吉移創城東滑嶺巷,年久傾圮,大佛三尊,移入天寧寺,羅漢十八尊,移在圓通寶閣。提學魏校毀淫祠銅像,發學鑄造祭器,遺址占為民居,惟井一口,餘地一丈餘,見存。

六祖堂 在郡城南門外調會坊。元大德間,郡民劉成章往南華請佛安祀。指揮魏榮、太監陳榮相繼修葺。明嘉靖元年,提學魏校毀之。後坊民相率修復。

皇清康熙四年,士民同修。

「醫靈堂 」 ,即慈濟真君。在白沙社,離城五里,久圮。明萬曆二十年,知縣秦懋義重建,堂廢址存。真武堂 在南關外寧國坊,宋寇萊公所舍之傍。天聖改元,秋杪夜半,星隕南園池中,萊公使人求之,得一石,因即其地建真武堂,郡人欽奉之。建炎間,郡守以堂近市非便,遷天慶觀中。由是海郡連歲不登。紹興辛酉,郡守胡公遷還舊址。明景泰間,年久堂傾。萬曆元年,鄉民黃樸等集眾重修。時廟制尚狹,萬曆甲辰,生員陳瑾鳩金拓基,鼎建大堂,金飾神像。推官高維岳造神龕香亭,獨大門仍舊。乙巳,陳瑾同舉人何起龍等,助建牌坊扁勒南合、武當,廟貌煥然。瑾復鳩金買田六十畝,為香火需。

十賢堂 在西湖之上。宋咸淳九年,郡守虞應龍建,以祀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丞相趙鼎、李綱、樞密王巖叟、編修胡銓、正字秦觀、李光、正言任伯雨也。後專祀寇公。兵燹以來,堂廢,併附入旌忠祠。郡祭寇公,次祭諸賢。明弘治壬戌,推官李文獻重建,堂三間,附於寇祠之左,祀蘇轍以下九公,概扁曰「名賢。」 正德丙子,提舉章極、郡守王秉良以義起,立唐轉運使柳仲郢神牌於此。萬曆癸未,守道陸萬鍾以李綱相業第一,令特立專祠以祀,復附御史馮恩於名賢祠內,以足十賢之數。今廢。

開元寺 唐時創建,在城南調會坊,上有石塔,高五丈餘。宋末寺廢,元天曆間重修,復廢。遺址今為民居,惟塔巍然屹立,堪輿家謂:「文筆醮墨池,狀元聯及第。」 郡因號是塔為「文筆峰」 ,本此。元妙觀 在城內鎮寧坊,舊有紫微觀,宋改為天慶觀,元改元妙觀,歲久傾圮。明弘治丙辰,太監陳榮增廣其地,中建三清殿,東建城隍堂,西建道紀司,塑神像三十餘尊。宋董世龍、余天麒、元張圖南俱有記。嘉靖間,提學魏校毀淫祠,改為城隍廟。有田一頃,被民侵佃。萬曆三十七年,知府郭士材、同知張應中相繼查復,其田一百五十二畝。重修殿宇,繪塑神像,因命道士張元桂掌管。今廢。

圓通寶閣 即觀音閣,在郡城中正坊阜民橋上。元廉訪使卜達世禮創建。明正統間,張內使重修。上有銅佛三尊,銅羅漢十八尊。後太監陳榮復鑄銅觀音一尊。閣高聳清虛,勝甲郡城諸剎。有田八石二斗,稅四十六畝二分,載《碑記》以供香火。嘉靖間,提學魏校毀淫祠銅像,發學鑄造祭器,其田召人承佃。

遂溪縣

觀音堂 在縣東城外。明萬曆三十六年建通濟庵 在縣南八十里莊家渡。宋咸淳間,僧劉宗成就莊氏之地創建。先是,宗成募緣建通濟石橋跨渡之上。陸仁水《記》。故庵因橋名,後毀於刦火。明洪武五年,僧無量重修。正統間,鄉人鼎建。正德改元。宗成之後,劉佐等再建。庵西有書舍,後山巔撫松陰為講堂,今廢。

湖光庵 宋僧琮師孫氏禪練創建。元至大間,孫裕等塑佛像三尊,孫圭等舍田為供。明洪武間,知縣張昭命老人彭九思等重建,孫希武為《記》。有田二十五石,稅三十二畝,坐落通明舊縣草洋三處,今田廢。

西山三殿神 英靈廟之派。在八都海濱,《徐聞縣》。

圓通寺 在縣東澄清坊。宋紹興間,僧創立,歲久傾圮。明洪武二十年,主簿彭用乾為多火災,伐石砌塔七層於寺以鎮之。永樂間,梁傳教重修。

廣德寺 在縣東二十八都。元至正庚午,僧德瑽重建。王景賢《記》。平章闕里吉思扁曰「廣德寺。」 元末傾圮。

崇真觀 在縣西登雲坊。宋景定間創。明洪武二十三年,知縣蔣生雄重建。正德庚午,知縣汪澤重建。

上元庵 在縣東十六都白石村,庵廢址尚存。和福庵 在縣東南二十里和福村。歲久傾圮,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