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0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一帖給陳應華耕一十二畝六分;一帖給顏敬東承耕一十二畝六分;一帖給姚學明耕一十二畝六分;一帖給梁芪全耕一十二畝六分。通共八十六畝。每畝每年租穀二石,共穀一百七十三石二斗。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每年共該折銀四十二兩三錢。

「麗澤館」 ,在十字街,原係舊名宦祠。一座三間,前有捲篷,又前為門樓一座,門左有廂房一間。順治十三年,委署學正蔣世虯重修。今改作「啟聖祠。」

瀧江書院 在永安門內。明嘉靖元年,知縣廖軫改《漢封祠》為之。十六年,知縣鄭復建於南門外舊學,今廢。

同人書院 在城內西南隅。明正德九年,知縣歐一清改舊學「明倫堂」 為之。今廢。

南征書院 明萬曆二十三年,同知章嘉貞建。中為麗澤堂,上有文昌閣,久廢。

連棠書院 在城外石橋頭。明崇禎間,通州士民為知州鄧三才建,州同孔貞定附焉。後知州包爾庚題其祠曰「連棠書院」 ,并贈對一聯曰:「鄧侯挽不留,僅聞斯語;孔子真有後,再見其人。今因五顯廟傾圮,暫移神像前座,俟建廟遷之。」 社學 二:一在縣左,一在南郭,俱明嘉靖元年,知縣廖軫改建,今廢。

屬縣

東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東西兩廡各七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間,儒學門一座,泮池。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卿廷聘鑿砌,有《記》。明倫堂三間,在廟後,東西齋各十間,啟聖祠三間,在教諭衙右。敬一亭一座,在啟聖祠前。教諭衙舍前後廳各三間,在明倫堂右。訓導衙舍前後廳各三間,在明倫堂左。東西號房各十間。名宦祠三間,在啟聖祠之左;鄉賢祠三間,在啟聖祠之右,「青雲路」 向從右。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呂鼒、教諭高綬之「重修學宮」,改

從左

學田 二處,共一百零五畝。土名「建村」 ,七十畝。大旱岡三十五畝。

社學 一所

西寧縣儒學 「在縣治右。中為正殿,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照壁外為雲路,官民從此往來。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順治十六年,兩廡兩門壞爛,知縣李翼鵬、教諭譚圓策修復。其雲路久廢,近議修復。」 「啟聖祠原在廟右。康熙元年,知縣李翼鵬、教諭譚圓策改造於廟左,原祠改為省牲所。」 明倫堂在廟後,東西廊。齋房共十間,後有敬一亭,順治十六年圮,知縣趙震陽同訓導鍾光斗申詳修復。教諭衙,在明倫堂左,訓導衙在堂右,萬曆十九年設,今圮櫺星門。康熙十年,訓導陳起元、典史陸天祐、生員何其遇、陳觀光、高明著、岑廷璋、張廷猷、黎韓、黃位坤、賴九經、陸邦彥、何其選等同捐資修復。社學 四:一在南門內右,一在西門內右,一在東門外右,知縣林致禮修建。一在右葵嶺,千戶劉元威呈立。教訓獞童。

學田 明萬曆十三年,知縣吳道遠申詳送學收管,一頃七十四畝三分一釐四毫二絲九忽,內除五畝拋荒,無人承種,止得實稅一頃六十九畝一分四釐四毫二絲九忽,逓年納本縣色米糧餉,起解學道,租銀三十兩零一錢二分。知縣李翼鵬捐置田三十二畝五分,申詳送學,遞年租給發各生燈油。知縣趙震陽捐置田一十二畝,遞年租給發各生燈油之資,送學候詳。長春寺田四十四畝,土名「大傘木馬塘、埇坡《車龍》」

城隍廟田十畝七分。土名「野鬼埇。」 明萬曆三十八年劉祖應施入。

西竺庵山田共稅八十四畝一分,土名「大臘」 等處。

龍井庵:山田共稅五十四畝。土名「大洞」 等處。

羅定州戶口考        州志

州總

人戶一千九百二十七戶,男婦共八千四百四十八,丁口零七分四釐。

男子成丁四千二百六十四丁。內有優免人丁、《本身全免》丁二百一十二丁。

每丁止派鹽鈔銀九釐四毫八絲二忽,共銀二兩零一分零二毫。

《實全編》四千零五十二丁,每丁派徭差、民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