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0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鬱抑於此,千餘歲矣。君幸至此,願留一詩。」 竑詰旦題詩贈之。

《僊人跡 》昔傳有僊人籠一鵝,至州南五十里村莊名「尖岡」 求宿。媼家有說客善雞鳴者,客聞,取石擔挑鵝去,擔折,遂坐於石,忽然不見。迄今石上腳跡宛然。

劉姑跡 劉三姑,陽春人也。善歌《陽春白雪調》,後化為仙。一日至州南五十里龍青巖頂,詠唱數日,印跡石上,迄今尚存跡窟。歲中常產不稼之禾,數百年來,僊靈不泯。

古銅鼓 城隍廟舊有銅鼓,高二尺五寸,徑二尺,制作精巧,不知始於何代,在本廟座隅,邑人爭訟不平,及被誣,欲白者擊之,則禍有歸。無事而擊,則禍擊者。其能警世如此,後失之。明懷宗崇禎間,州東南十里許地中,每遇風雨,即有鐘磬之音。里人發之,得一銅器,擊之有聲,制作甚古,高徑俱合。疑即此物,時獻於兵備某,遂留之。古銅鐘 州南一百里順仁鄉有古廟,即古瀧州城隍祠也。有洪鐘一口,千有餘載,擊之猶尚有聲,即鐘架亦存。

古銅佛 州東六十里白石寨丹砂村有巖,深三丈,闊二丈,中有石柱,高四尺,銅鑄三寶諸佛像。昔有猺人盜之,迷不知出,後無敢盜者。昔岑洞清隱化於此,今呼「洞清巖。」 其巖與龍青巖相去八里許。

《古石龜 》梁天監中立瀧州於一都開陽鄉,遺有石龜一箇,其大盈丈,相傳昔日曾變怪害人,後穢之乃歇。今現存所存之地,曰石龜䓣。飛來廟 ,漢尉陀歸漢時,里人立廟於州西五里許,土名牛頭灣,以事陀。至明神宗間,忽遇風雨,越數里而飛於玉樹岡,譚石鄉民遂飭神宇而崇祀焉。其舊鐘舊爐所未飛來者,數請入廟而數去,竟不可留。里人譚殷榮乃別請以奉焉。唐高力士宅 在鎮南鄉都按《明一統志》云:力士高州人。今考其地與信宜界,則鎮南鄉唐屬高州也。高力士本馮盎曾孫,居瀧州,嶺南討擊使以為閹兒,進之,武后賜高延福為養子,遂冒姓高。謹密,善傳詔令,後助元宗平韋氏有功,遷內侍省。帝嘗呼將軍而不名。力士知母在瀧州,遣使迎至,母子不相識。母曰:「汝胸中七黑子在否?」 力士旦視之,如母言。母出金環曰:「兒幼所服者。」 由是子母獲全。帝聞之,封為越國夫人。張丞相說志越國夫人墓,有云:「辨七黑於子心,驗雙環於母臂」 是也。

霸先陵 南朝陳高祖霸先陵也,在東安縣思辨都徇逕山。宋元時常有竊發者,視其穴,惟石砌存焉。山口有碑趺石龜,其大盈丈,至今尚存。按《縣志》,「高祖嘗為始興太守,結郡中豪傑討侯景,遂受梁禪,封其兄為始興王。」 豈以東粵根本地,故歸骨於此耶?抑或始興王所藏,因其子承統追尊為帝,後世遂誤以高祖墓也。竊意帝王陵寢,必卜善地。當時羅旁尚隸疆索,密邇始興,故擇而取之。其後蠻猺盤據,遂為榛莽狐兔之墟。今天運循環,風氣日開,聲名文物,與古始興匹。陳祖之卜兆斯地,或有以夫。有陳繼者,不知何許人,冒祖盜葬,無從究詰。明萬曆十九年,羅定兵備道陳文衡弔古「維風」 ,始行知縣郭濂封禁之,至今如故。

萬包 在州東五十里

南江口 在南江二十里。

隋陳駙馬宅 在順仁鄉京貫嶺。駙馬姓陳,名「法念。」

唐陳光祿宅 在五都永阜鄉陳相村,即今古模是也。唐刺史陳龍樹、將軍陳集原、光祿陳仁謙,三代為丞相,居此。俗呼「丞相峒。」

東安縣

永順舊縣 在芙蓉都。唐武德中置。宋開寶五年廢,遺址尚存。

西寧縣

分司行署 在南門內,今圮。

都城巡檢司署 在縣西北四十里。明成化六年建,萬曆十五年重修。

懷鄉巡檢司署 明萬曆十七年,奉文設衙門一座於掘峒驛,同城共守。今廢。

鐘樓 在縣前十字街,今圮。

舊文昌閣 :在城東二里許。順治十八年廢。今議復。

新文昌閣 在城東三里。康熙壬寅年建。太公閣 在城守署前。順治十二年建,康熙四年繳應善重修。

墳墓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