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九卷目錄

 柳州府部彙考三

  柳州府學校考

  柳州府戶口考

  柳州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九卷

柳州府部彙考三

柳州府學校考        通志

本府

柳州府學 創自唐初。元和間,刺史柳宗元重修。明洪武六年,同知莫玉以地湫隘弗稱,徙府治西北隅。永樂五年,推官陸楷等重修,未就。知府馬應坤續成之。宣德四年,推官鄭士庶改禮殿及講堂、門廡、齋舍、廨宇、庖湢皆備,有記。天順元年,知府龔遂增建後堂及東西齋,陳邦琳有記。弘治間,知府周欽作石橋於泮池上,闢射圃於學東。嘉靖間,知府鄧鋐、王三接相繼重建,規制始備。今俱燬,方議倡修,尚未建復。

馬平縣學 :前代止有路學。至明洪武四年,縣丞唐叔達始建於城外羅池街東。弘治七年,知府李文安重建。嘉靖六年,知府胥文相修殿、廡、戟門、堂齋。十六年,知府鄧鋐建「敬一亭。」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閻興邦修建。十九年六月,毀於

火,僅存「啟聖」 、「名宦」 、「鄉賢」 三祠。

外州縣

雒容縣學 舊在城北,繼遷城東南。宋季燬,元至元間重建。元末復「燬。明洪武六年,知縣李仁遷於縣治西。成化間重建。正德十五年燬。萬曆八年,遷縣重建。知縣樊于震、鄧林春先後經營。」 十三年,推官李遠成之。明末復燬。

皇清重建。康熙十五年,盡燬於寇,今未建復。

羅城縣學 舊在縣東鳳凰山前。明洪武三年,知縣杜原建。四年,縣丞于志祖續成之。明末,遷城內東北隅,尋燼於兵。

皇清順治十五年,署縣事苗爾蔭「《覆茅》舊址。」康熙元

年議重建,紳衿咸願復於東門之郊。知縣于成龍重建正殿。按《府志》:兩廡名宦、鄉賢,門壁泮池未備,尚為缺典。

柳城縣學 原在龍江舊城。明洪武三年,縣丞陳祖政遷於縣治西南。十八年,知縣張志諒、永樂七年,知縣聶盟皆重修。成化間,遷城內北隅。十四年,督學吳玉命遷縣治東。正德六年,知縣許珊重建堂廡、戟門。嘉靖三年,推官馮來駿以其地湫隘弗稱,遷縣治西。通判蕭鼎相繼署縣,完之。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駱斯才重修。按《縣志》,殿堂東

西廡新創戟門、泮池、櫺星門、東西角門、豆庫、省牲所三間在廟西。更衣亭、啟聖祠、「名宦鄉賢祠」 、儒林坊、聖域坊、賢關坊,俱久廢待修。

懷遠縣學 在縣南。明洪武二年,縣丞李志丹建。十年併入融州學。十四年復。十九年,知縣李文斌以基隘遷於舊分司。弘治間毀於猺。萬曆十七年,知縣蘇朝陽重建於縣治東。按《懷遠縣志》云:「廟在縣治東,前為櫺星門,門之內為泮池,越池而上為戟門,門之內為廣庭,庭分兩階。由階而上為露臺,臺之上為廟,兩階」 傍為東西廡,廟之東為儒學門,門內為中甬道,上為月臺,臺上為明倫堂,堂下兩廊為東西齋,堂之後為啟聖公祠,祠東為訓導廨,廟之西為名宦祠。融縣學 ,創自宋初。乾道三年郡守劉襄重修。淳熙間郡守張适修禮殿,嘉熙丙子郡守韓休卿重新廟制,蔡安國有記。元至正間燬於兵,明洪武十年,改州為縣,學宮仍舊。正統十一年,知縣嚴霜遷於城西。正德元年知縣吳清,十五年,知縣曾俊、唐傳相繼重修,工乃完。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熊飛渭重建。督學王如辰有

來賓縣學 「在縣南。宋開寶中建。元季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縣丞孫仕安、訓導權明孫重修。嘉靖十四年,知縣王璣重建堂齋。今燬未復。」 象州學 ,在城內東南隅。明洪武「二年,知州彭應雷重建。八年,知州朱弼重修。正統景泰間,知州何敬、何濬先後重建。萬曆十三年,分巡道郭準屬知州李惟岳重修。又置射圃於明倫堂後。」 今俱燬未復。

武宣縣學 原在縣南,明洪武主簿王大賚遷於縣東。建大成殿、明倫堂、東西齋。崇禎五年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