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龍川橋 在縣北三十里。

會湘橋 在縣北九十里。宋淳熙間,伐石為梁,大水衝激,木石漂蕩,雖經修治,終非久遠。縣令曲江龔俊捐資,命鄉老陸衡董其事,伐石拱橋三眼,以洩水勢。上覆以瓦亭十二間,以庇風雨。泉水橋。

長寧橋 在縣城內東二百步。明天順間,千戶陳銘捐資倡眾共成厥事。下石砌二拱,上瓦覆一亭,雨水可泄。

龍川橋 在縣北三里。明嘉靖間,砌石為拱,高二丈餘,至今車馬可渡。

德興橋 在縣北十里。舊時砌石為岸,架木為橋,名曰「登雲橋。」 歲久頹圮。至明嘉靖間,易以石拱。上有欄干,高三丈餘,車馬可行。

賓家橋 在縣北十里

復興橋 在縣西北十里。

鹽田大小石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唐安橋 在縣北六十里。明洪武初,處士唐以廉同大覺寺僧異泉架木為橋,歲久頹圮。成化間,鄉人唐淑紀捐資倡眾砌石拱三圈,以泄湍急。

登瀛橋 在縣北五十里,地名「大坊。」

文村渡 在縣北五十五里。

玉樓山渡 在縣西三里。《八景》中所謂《玉樓晚渡》,即此。

寧江渡 在縣西十五里。

昌江渡 在縣西二十里。

時官渡 在縣西三十里。

昌家渡 在縣北三十里。

結頭渡 在縣北四十里。

沙平渡 在縣北四十五里。

唐村渡 在縣北五十里。

館驛渡 在縣北六十五里。

白水渡 在縣北七十里。

桂林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桂林府治 在獨秀山下。明初遷於譙樓街北,歲久傾圮。成化二十一年,知府羅珣復建前後堂、儀門,東西六房咸備。內設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興隆庫,皆撤故而更新之。按《通志》:康熙六年,知府翁應兆重建。

清軍廳   、督捕廳   、理刑廳 三廳公署按《通志》:俱在府署左右。今理刑員裁,署址猶在。

管糧廳 按《通志》在廣儲倉右。

總督行臺 舊在桂林府北,成化初建。按《通志》:「今廢。」

巡撫都察院 按《通志》:原在桂林府學左,明成化初建。

皇清康熙四年重修。十三年逆叛盡燬。二十二年巡

撫都御史郝浴,改建府治東獨秀山之陽。規模閎敞,制度悉備。

總兵府 按《通志》:在榕樹門右,明成化七年,建都督總兵掛征蠻將軍印者居之。今廢。

副總兵府 在府治西南。按《通志》:「今廢。」

察院 舊在桂林府南,成化七年遷於桂林府北。按《通志》:今缺裁。

清軍察院 按《通志》:「明時廢。」

鎮守太監府 在府西南,即舊府學基址。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在府治東。明成化二十年,左布政何經重修。後堂、儀門、大門各三楹,正堂五楹,穿廊一楹,東西六房,諸科共十四間。堂左經歷司,堂右照磨所。儀門內東理問所。大門內西司獄司公廨。後有廣盈庫、架閣庫。按《通志》:「康熙二十一年布政顏敏重修。」

廣西等處提刑按察使司 在府治北。明洪武間立。正統六年,按察使章聰重建。成化二十年,按察使孔鏞重開大之,拓為正堂五楹,後堂三楹,左右耳房六間,東西六房各十四間,儀門、大門各三楹,堂左經歷司,堂右照磨所、知事廳,大門內西司獄司,儀門內東架閣庫,後燬。康熙七年,按察使楊晙重建。

分守桂平道 在城隍廟左。按《通志》:在布政司東,今廢。

布政清軍道 在清軍察院左。按《通志》,「明時廢。」 督糧道 在王府前東。按《通志》,「今廢。」

桂林分巡道 在按察司之東。成化二十年,副使林符建。

清軍道 在按察司大門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