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木良塘 在城北嘉應廟前,俗呼周王塘。按《一統志》宋鄒浩《得志軒記》「仙宮嶺下有塘數十畝」 ,即此。

龍溪塘 在樂山里。有洞壑,泉從石洞中湧出,泉匯一塘。塘深田高,不可以灌。

玉山泉 在龍門峽。石上刻有《治平三年沈紳書》。

金沙泉 :在府治東半山。其泉清冽,能蘇瘴癘。一名「劉氏井。」

溫湯泉 在馬江里,從山下出,四時常溫。「敬公井 」 在龍興觀。唐刺史敬超先浚。

魯般井 在東山寺。按《一統志》:在考槃澗西。明解縉詩:「魯巧何年浚鑿成,銀床深護土花青。下通海底雙龍穴,上映天文列宿星。」

梅公井 在城隍廟前,宋梅摯浚。

感應井 在府城北。宋鄒浩謫居昭州,以江水不可飲,汲於數里外。後所居嶺下有泉湧出,因名曰感應泉。及將北歸,數日前泉乃涸。旋有人至門,厲聲呼曰:「侍郎歸矣!」 求之不可見,翌日果拜命。楊時挽詩:「泉甘不出戶,客至豈無神。」 指二事也。今嘉應廟側有侍郎井,即此。

恭城縣

鳳凰山 :在城東二里。兩巒開豁,中峰昂聳如鳳。舊縣址在其下。

五馬山 在縣南一里。五峰亭立,如馬奔躍,來朝邑堂。

三台山 在縣南三十里儒學賓山。三峰聳翠,形如筆架,傍有馬鞍山。

印山 在城西二里

曬袍山 在縣西南三里。春夏草碧為綠袍,秋冬野燒後為青袍。能占晴雨。若天時久不雨,觀其山頂有雲霧,而雨即至。若雨久而四野開霽,其山雲氣不散,則雨必不晴。邑中謠有「出門莫問天,但看曬袍山。」 殊驗。每遇旱年,鄉人祈雨於山,無不奇應。

二童山 在縣西五里。鄉舉多聯發。

獅子山 在縣西

銀殿山 一名兼山,在縣東三十里,有得道人號兼山先生,深明性學。按《一統志》:「在縣東二十八里,常有白雲繚繞其上,遠視如宮殿,其下有鍾乳穴十二。」

甘巖山 :在縣城,山有泉,甘美。

鵝山 在城南八里

金龍山 在縣西二十里,日落時有龍繞山。筆山 在城南二十里,對峙學前。

天馬山 :在城南八里,對峙學前。

馬鞍山 :在城東五十里。

冬熱嶺 在城西五里。高峻,行者寒天汗浹。鳳巖 在縣北七十里,解元周嘉賓讀書處。佛巖 在縣六十里,宋進士田開讀書處。峻巖 在縣北六十里,宋進士周述讀書處。金芝巖 在縣東五十里。按《一統志》,「高二丈許,上有石乳,垂結如芝。」

福田巖 :在城北二十五里。中建寺。

石角巖 :在城東三里。

穿巖 在縣西十五里。山石峻聳,中空玲瓏,洞口闊二丈餘,高如之。水自島坪源來,巖中流過,山石橫跨水口如象,鼻如伏犀。漁舟洞中出入,棹聲人語,嚮㗳如雷。潭水沉碧色,深莫可測。旁有石柱,高與巖齊,圍數尺,若珊瑚樹,擊之鏜然如鼓。一邑山水之奇勝,無逾於此。

甑頭山巖 在縣北十里。宋寶祐元年,進士周元鶚刊,有文記。高險難登,好事者間一攀躡,見壁間詩文為巖溜蝕盡,僅存「石瘦梅枯花數點,月明風靜鶴雙棲」 之句。

魚田巖 在縣西三十里八角巖村。泛舟從巖口入,凡數折而見白沙,鳥語花香,非復塵世,沙平水曲,樹斷雲連。使遊者忘歸,竟不知身之在巖也。

蓮花石 在縣西二十五里。

風石 在縣北七十五里。擊之生風,有靈跡。鯉魚石 在縣東,橫亙江中,形似魚。

黃牛石 在城南,似牛。

西水江 從島坪出,流會大江。按《一統志》,南流合樂川。

南坪江 在城南二十里,源從勝峒出,會大江。平川江 在縣北七十里,其源出平川,南流合樂川。

北洞源 水出銀殿山,流於葛溪,入大江。在城東十五里。

島坪源 :在城西三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