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4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有茶樹,土人賴之。《地道記》曰:「龍山,合水所出,即此。」 《廣輿記》云:「羽客仙人多聚於此。」 宋鄉宦施才致仕亦隱此山。馮三界嘗往此山採香,遇仙成道。其絕頂名平天,中有巨潭。又有白龍,每大風雨即飛出,人嘗見其身尾白亮如銀。昔有一老採香山中,偶至潭所,見石壁峭立,花果新鮮,須臾見一白龍戲水,蟠繞古樹,波浪騰沸,遂回。後尋莫得。按《明一統志》:「山有石牛,每旱則殺牲取血和泥塗牛背,以鹹鹵塗牛口,歌《牧牛詩》以樂之。祀畢則雨,泥盡乃晴。」

文筆山 在縣南,與南山並峙。其尖峰被沈將軍琢去,通邑不服,後以磚補之。

龍巖山 一名龍安巖,在縣東五十里。上有巨洞,可容千人。有東西二門,中有奇花怪異,不可勝記。唐宋俱有石刻,字久難明辨。縣尹林朝鑰刻《古懷第一山》於石門,又邑庠曾光國題《東方巨觀》於石。昔鄉人黃用臣修葺,不亞南山山。龍巖山 在縣北八十里,洞口開敞,中多奇石,亦南山之亞,土舍常金寧開。

銀山 ,在縣東北,有石函,望之如銀,俗呼為「仙人函。」

龍影山 在縣南,其石壁有五彩龍影。

鍾馗山 有洞,石門軒闊,清流環遶其下。雞笑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東接石梯,西連北覽。

馬嶺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一名龍馬山,又名馬度山。唐以前有馬嶺縣云。按《明一統志》:「其山多虺,其毒殺人,惟冷石可以解之,屑著瘡內即活。俗傳有馬嘶與奔蹄聲,則人多疫癘。」

銅鼓嶺 在縣南五十里。平地突兀,上有層岡,人依之避寇。

仙女嶺 在縣北七十里。旁有石崖曰「登仙。」 顯朝岡 在縣北二十里。《郡志》云:「陸績為守時,常登此岡,制渾天儀。」

金雞峽 在縣西六十里。相連石山,直至賓州。南江 在縣南城下,即鬱江。上有牛皮灘,下有白鶴灘,又名「紫泉」 ,如遇人才出,縣尹賢則紫水見,映耀如金。縣人常候之,以為祥瑞云。

寶江 ,在縣西一里。一名「浮江」 ,水自賓來,入於鬱。

汎江 在縣南三里,又名「道沖江」 ,近貴州城舊址。

沙江 在縣東七里。源出龍山謝井,流入於鬱。武思江 在縣西六十里,自合浦而來,流入於鬱。

思繳江 ,在縣南三十里。自興業而來,流入於鬱。

東津江 ,在縣東四十里。自龍江分流而入於鬱。

橫眉江 在縣東六十里。自鬱林大容山而來,與桂平分界,流入於鬱。

乾河 在縣北四十里。源出北山,夏月則大水泛濫,秋冬則涸無涓滴。傳為羅隱經過被阻題破。其水即地下流去,今遇水汎急不可過,常被淹沒。

潮水泉 在縣西六十里。其水盈涸不時,或日三四潮。漢封其神為「澄瀾公。」 邑人烹牲以占歲事。

謝公池 在縣北城下。唐守謝雕所鑿,今名「井塘。」 沈將軍修葺甚佳。上有嵯石橫橋,旁有小洲,石坦如龜形,風水甚秀,可創學宮、書院。

藤梨塘 在縣東山後。廣數里,水極深,往來船渡。中有小山,突兀可居,鄉人避寇於此。

廖家井 在縣城北一里。池中有石洲平坦,其上有「紫江亭。」 今廢。

谷公井 在縣治東北。相傳漢刺史谷永所鑿。陸公井 ,在縣南三里,近古鬱林城。恠石清流,吳郡守陸績所鑿。旁有橘一株,乃乾和中刺史劉博古所種,因名「橘井。」 學憲劉節建亭其上,今廢。

瑞松井 在縣東一里。宋孝子梁誥居其旁,廬父母墓側,樹之以松。時有甘露降,瑞草生,故名。後建「甘露亭。」

嘉魚井 在縣西門外。井泉通江,中有嘉魚,觀之歷歷可睹,因名。今塞。

司命井 在縣西北。半甘半淡,潛通大江,四時不竭。合境汲飲,人多耆年。若水竭則人疫歲荒。南澗井 ,在縣西門外。東有卷石,蘇東坡大書「南澗」 二字刻石。又宋陶弼詩云:「㐲泉見脈能通海,疊玉山峰喜近城。」 魚最甘美,今歸學。

東井 在縣東一里。恠石湧出,水流石底。宋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