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4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卷目錄

 南寧府部彙考一

  南寧府建置沿革考

  南寧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南寧府星野考

  南寧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四十一卷

南寧府部彙考一

南寧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南寧有虞氏,雖曰荊域,其實尚在荒服。」 周為百粵地。顯王時,楚滅越,其族散處江海,各為君長。有甌越,有駱越,而甌越之人又分東西。是時邕境濱於駱越橫境,分為西甌,其封域未詳也。至秦取百粵,屬桂林郡。漢以後屬鬱林郡,千里相屬,無所於考。唐以來,邕、橫並峙,各分屬邑,而邕管西以南為最。廣安南諒山府、七源州皆隸於邕。故七源州有南交關,通龍州;丘溫縣有鎮南關,通憑祥。其廣源州又通歸順,可考也。宋又管羈縻州四十四縣、五峒,經畫靡定,無所歸一。明初,割宣化、橫州、武緣、永淳,後割武緣縣屬思恩。益以上思州,再割宣化地立隆安、新寧所割三州三邑,并忠州、遷隆、歸德、果化、下雷、湖潤諸州寨峒總屬南寧,遂為西粵之望郡云。

按:南寧為荊州西南境,古交趾地。炎帝高陽之世,南至交趾,莫不臣屬,嶺表即其地。唐、虞、夏、商,荊域。堯命羲叔宅南交,《書》朔南。暨周,百粵地。粵即越國。周顯王時,越為楚滅,族竄江南,有甌越、駱越、楊越之屬,最為蕃衍,故曰「百越。」 至秦,為桂林郡地。王剪略楊越地,為桂林諸郡。秦末,南越王趙佗所統。漢為鬱林郡,領方縣地。武帝滅佗,以其地為鬱林等郡,屬交州。晉元帝建武元年,分鬱林置晉興郡,屬湘州。隋平陳,廢郡為縣,屬簡州,復改曰宣化縣,屬尹州。鬱林文帝開皇十年,唐初於縣改南晉州,隸四縣:武緣、晉興、朗寧、橫山。高祖武德四年、太宗貞觀八年,復改南晉為邕州,郡曰朗陵,屬嶺南道,隸六縣:宣化、武緣、晉興、朗寧、思龍、如禾。天寶初,改朗寧郡。乾元初,改為邕州,後置建武軍節度。五代周廣順元年,為劉漢所㨿,州郡仍唐。宋滅漢,仍為邕州,屬廣南西路。大觀初,改軍名永寧。元至正中,改置邕州路。泰定初,改為南寧路,控制左右兩江,羈縻州郡。明洪武元年,平章楊章、參政朱亮祖取左右兩江。十年,改路為府,轄宣化、橫州、武緣、永淳四屬。弘治十八年改上思州歸附。厥後又益以歸德、果化、忠州、下雷四土州,并遷隆峒、湖潤寨屬焉。上思、忠州、遷隆原屬思明府,果化、歸德原屬田州府,下雷、湖潤原屬鎮安府。嘉靖年間,都御史王守仁奏請割宣化西鄉思龍十里立隆安縣。隆慶六年,巡撫郭應聘請割宣化忠州地開置新寧州。又萬曆七年割武緣縣改屬思恩府。自是南寧轄三州、三縣、土州四、寨一、峒一,隸廣西布政使司,分屬左江道。

皇清因之。

宣化縣

本秦桂林郡地。漢屬鬱林郡領方縣地。晉置晉興郡。隋廢郡為縣,屬尹州,後改曰宣化縣,屬鬱林郡。唐初於縣置南晉州。貞觀中,改州復為宣化縣,屬邕州朗寧郡。宋因之,省朗寧、思龍、如禾三縣入焉。元仍舊。明屬南寧。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二里。

新寧州

距府治一百二十里。唐、宋、元皆宣化地。明初,分為武黎、沙水、吳從、華陽四峒。後武黎、華陽皆以功授縣,即以沙、吳二峒領焉。無幾何,華陽氏絕,則統隸於武黎。續因思明土府有功當錄,以忠州、江州屬焉。後二州抗叛不服,將縣若峒地方蹂躙爭占,讎結兵連。嘉靖間,武黎峒民黃綱以輿圖並印出獻,願歸南寧。副憲翁萬達奏改縣及峒為四都,都仍有長,以一府佐一指揮撫禦之。隆慶間,武弁貪肆,激變峒民,忠州土官黃賢相乘隙鼓惑,相與逐官軍,據營堡,兼之羅陽土縣首糾集劫擄營堡,巡司俱不能制,遂致南、太二府隔絕不通。議者敬援上思州例,以四都設為州治,俾有耑制。又恐幅𢄙不敷,乃謂「宣化縣如禾一二四啚,去縣阻逖,悍逋為甚,不若州治為近,便於勾徵。」 時巡道霍與瑕乃規畫條議,與三院會奏設四都之地,開建州治。隆慶六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