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4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不計其數。故橫稱「魚米」 之地。然城內塘多則洩漏龍氣。近日衛署之左。填塘起鋪。不惟人居稠密。亦能培植風水。

永淳縣

磨練陂 宋時閉,今復開。

露村陂   、公陵陂   、甘塘陂。

急水陂   龍歌陂   均墟陂 以上諸陂俱在修德鄉。

鶴嶺陂   。古濘陂   。《三叉陂》。

六臺陂   、鄧村陂   、何村陂 以上諸陂,俱在靈竹鄉,民皆資以灌田。

震龍潭 ,按《通志》:「在城東北一百里,灌溉甚廣。」 上思州

天池 在州西方嶺之巔,灌田甚遠。

東陂池 在城外,上下二口,周歲蓄魚,積水以灌田。

蓮陂池 在東郭城隍廟前,積水灌田。

渠渴陂 嘉靖十四年,陳世瞻集土為嶇,以資水利。

派闕陂 在獅山後。積水灌田。

《新寧州水利》,府、縣志、通志俱不載,無考。

南寧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

南寧府城池 ,自宋皇祐間始。經略使狄青征儂智高時所築,未獲地利,尋亦崩頹。後有劉郡守夢神人告以就蛇跡曲折處築之,離故城址數百步,績用果成。歷代修葺,廣闊周圍一千三十步,高一丈九尺。樓五:東門、鎮江門、倉西門、安塞門、迎恩門。女牆一千零九十六垛頂築尖圓、兵馬司各一座。明嘉靖十六年,兵備僉事鄔閱檄府衛修葺城樓,重建各門兵馬,並立城上巡警鋪二十九間。萬曆壬寅年,郡守薛公藩增開南門,並前共城樓六座。崇禎九年,郡守吳公紹志奉文增高城垣三尺。十三年,郡守陳公世繩見邑屢罹水患,易圓垛為方垛,取土制水之義。城東北隅有臺突起,同知張貫作亭於上,名曰「最高臺。」 舊有雲錦亭、籌邊樓、梯雲閣俱廢,東西有一壕繞城。兵燹後,城垣城樓相沿,頹圮過半。知府金先聲、通判顧鼎植、知縣張瓊捐俸修葺,僅得十之一二,尚俟設法修理。

宣化縣城池 ,原有古溝,闊一丈,深八尺,自四逵坊起,旋繞儒學前,至水沖口止。凡城中諸水,由南西流,匯於此溝,由水關達下壕,歷欒塘,過官塘,入於大江。遇壅塞皆城守督率守門卒役協力疏通,以免城中淹注之患。

外州縣

新寧州城池 ,創自隆慶六年壬申春。先是巡臺霍奉旨,措銀六千兩,貯南寧府庫,委南寧推官劉潔、總督稅課鄭龍、驛官盧涇、巡檢劉環、陰陽訓術邵應軫,分管四都之民,舂築土城。及劉陞任,復委養利州知州歐次顏代督。本年冬,新寧知州鄧林材蒞事。萬曆元年癸酉秋,城完,隨專委邵應軫督建四城門樓:東曰「賓暘門,南曰和薰門,西曰含輝門,北曰拱辰門。」 萬曆五年,知州趙宗鳳外用火磚包垣,高一丈五尺,垛高五尺,腳厚一丈六尺,頂厚一丈三尺,廣輪七百六十七丈。上設警鋪十七間。萬曆十三年,知州張思中「於城墉四角建煙樓四座,以備瞭望。又於每城門左右各建兵營二十間。四門共八十間,用」 居守禦者。池週環城,浚壕頗淺,不能注水,恐傷龍脈。

隆安縣城池 ,舊為宣化縣那九村。明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題准始置縣築城未完。十四年,兵備僉事鄔閱,委府通判林鳳鳴繼築,甃以磚,周圍寬三百二十丈,高一丈三尺。東西南北門各有城樓,唯壕池未濬。後西樓傾圮,邑令姚居易重修。東隆興門,西望仙門,南廂泉門,北廂江門。按《縣志》:「本縣城垣,周圍二百」 九十丈,垛子五百四十七個,高一丈四尺,馬路橫闊八尺。東曰隆興門,西曰望仙門,北曰江潮門,南曰觀泉門。自嘉靖間新建伯王公建造以來,明末土司交鬨,兵燹之後,年久傾頹,捍衛無恃。前任知縣查繼甲於康熙九年九月蒞任,首以城垣堅固為務。適奉院檄,「凡城垣有應加修葺者,即行整理。」 知縣查繼甲即於本年十月申報興工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