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5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華裔雜居。即今熙洽日久,釁孽少萌,卒有堆埋胠篋 之姦,緩之鳥散,急之虎咥,非可走尺檄而械致也。山 箐諸夷,盤據險阻,如放豚憚於𦊰絡、野鹿駭於牢籠, 非可按比伍而尋弭也。土官裂壤而守,各顧其家,幽 明不分,豪舉鼎立,非可以繩墨拘束為也。夫以不賓 之地,棲雜處之民間,以無嚴黜陟之官,苟非事制曲 防,卻顧長慮,而簡節疏目,廢法弛威,竊恐氣洩鍼芒, 堤潰蟻孔,「民未得常寧,地未得常安也。吾聞沅江、臨 安,南通交趾、金齒、騰衝,西擁諸甸,自曲靖迤北而東, 彈壓烏蠻。是不當稽關簡邏,搤其咽喉,設候保圉,謹 察出入乎?吾聞武定、麗江、姚安、北勝、鄧川、霑益俱雄 兵力;尋甸一路,兵衛漸疏。是不當簡師征役,庀賦訓 戎,覈土酋為率,編部落為兵乎?」滇欲假道,必出貴竹, 萬一衝決,何以禦之?吾聞滇池有徑,可達馬湖,武定 可達建昌。川陸綰轂,榛蕪莫啟。是不當鑿磴增傳,以 通其道乎?

《入滇之路》

滇土天下之遠藩,處夷落之中,為中國屏蔽,其守與 內地異。《周禮》:「孟冬之月,有司坏城郭,固封疆,完要塞, 塞徯徑。」此為備外者言之也。若滇則孤懸萬里,恃中 國以為聲援,其地遼闊廣遠,實東則西虛,南顧則北 弱,不患無地而患無人以守,外有窺伺之虞,而內有 負固之漸,如秦之函谷,蜀之劍門,一夫當關,萬夫莫 開,非如中州之四通五達,一號召之間,士馬雲集,無 仰哺待救之難也。嘗考自古入滇之路有三:楚將莊 蹻略巴黔以西,威定蜀楚。其所由入,則今之貴州,古 之牂牁郡也。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漢王,然于乘誅 南越之威,脅取滇土。《史》稱牂牁江出番禺城下,其源 在田州泗城之境,與雲之廣南、貴之「普安,實相接壤, 輕舟東下,徑達南海,所謂南路也。司馬相如持檄喻 西南夷,諸葛武侯渡瀘深入,皆由益部取道南中,非 古所謂西路耶?自昔經略西南,掃蕩草竊,其故道章 章若是,此三道不通,則全滇郡縣,四望阻塞,而扼我 之吭,拊我之背,勢所必至矣。」又以其形勢言之,東為 黔中,在今日為內地「固勿論,若南蔽元江,元江之外 為車里,又外則為交趾;西蔽永昌,永昌之外為麓川, 又外則為緬甸,西北則為羈縻、麗江以為捍蔽,此外 則為吐番。氣勢稍弱,則吐番西伺,南交外竊,西南諸 夷不受約束」,此又其必然者。天寶間,張處佗暴使滇 人,唐有南詔之衄,連結吐番,終唐之世,不入職貢,宋 室不競,棄為異域。蒙、段二氏崛據數百年,計其士馬, 不足當中國一大郡。然窮天下之力不能下者,則以 兵恃險遠,下流仰攻,形不便,勢不利也。我太祖高皇 帝削平僭偽,混一區宇,戡定西夷,置立州郡。二百年 來,夷𩎟之風,變為中土,編辮之習,易為冠裳。一方之 人,如脫陰翳而睹日月之昭融,神功聖德,輝映古今 矣。然執事之心若有隱憂然者,何也?為滇人之慮遠 也。且執事所謂「紆遲驛遞,則病於官;遠涉侵掠,則病 於民。」是固然矣。然又有甚者,夫中原之人入滇,其道 里自西至者,上荊門,涉瀘水,登陸陟烏撒;自南至者, 愬流上郴桂,泛洞庭巨浸,又數千里,始達沅州。攀緣 關嶺,其鳥道盤鬱,苗夷出「沒四旁,於危磴中壘土築 堡,憑高瞭遠,晝柝宵鉦,日晏啟閉,遊徼之兵,負弩尾 躡而後敢啟行,士旅往來,若履虎尾而蹈春冰,猶或 白晝之中,剽人而奪之金,如此而謂保百年無事,是 目聽而耳食」云耳。不特紆遲,而危險特甚,故議者紛 然,皆謂欲開通西南二路,非無所考而漫為言也。嘗 考求故道,在昔故多岐矣。其小小間捷之徑,人得並 肩車,不得方軌者,置勿論。金沙江寬廣數里,自麗江 而下,吞納滇、洱諸水,徑達蜀江。其為舟楫利涉,行道 之人能言之。太祖高皇帝諭潁川侯,謂:「關索嶺本非 正道,正道乃在西北,聖謨具存。乃土夷射利,倡言為 梗,一疏鑿之,民固樂從,昆明、威楚、羅、婺之境,皆」可揚 帆至矣。詢之土人,稱「僅有一二梗澀之處,稍加轉搬, 不過尋丈。」以天造地設之利,棄之無用,舛也。若東南 之勢,又大異是。廣南一郡,便於入粵,而艱於入滇,去 泗城不二百里而近普安、安龍,商旅往來自粵者日 夜不絕,在今仍為通衢,且山徑平夷,無盜賊出沒,所 少者亭驛憇息耳。土曠人稀,原「產銅礦。誠於此郡邇 封,許土著之民開鑿取利,以其七與民,徵其三以為 經營之費。客貨往來,仍禁土人私斂,官為定額,稍資 其入,以助官費之不足。移維摩州於隘地,以彈壓草 竊,不加賦於民而事集,與跋涉黔中崎嶇之徑遠甚, 何憚而久不為此?愚謂開通此二道,無大費而有巨 利。滇土故饒笮」馬、僰童、髦牛、礦碌諸產,舟車輻輳,省 負輓之煩,百貨增直,一利也;通二廣,綿枲繒帛鐵釜, 遠方難至之物,自此踵集,滇民益以富寔,二利也;歲 有荒歉,可移民移粟,三利也;士旅往來,無紆遲、間關 剽掠之警,人樂遊其土,四利也;流落邊徼,老幼孤寡, 得襁負生還,五利也;水浮與陸走,勞逸相懸,人情孰 不欲舍勞而趨逸者?自此傳置資糧,皆可次第裁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