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6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祿豐縣治 在城內,元至元十二年建。明萬曆三十五年因兵毀,三十八年改建於北城後街。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郭重光改建今署。三十年,知縣

丁宗閔重修

典史署 在縣北門。舊在縣署,後傾圮不堪,典史趙思忠捐俸修葺。

常平倉

縣倉 俱舊在縣治西,今在縣治北。二鄉、三鄉離縣窵遠,各借設倉廒一所,就近積貯。

養濟院 舊在本縣城隍祠前。房垣傾圮,僅存遺址,繫邑人王咨翼買地建修。康熙五十一年,縣令劉自唐捐俸改建於縣治之左。上下平房六間。大門一所,孤貧得依。

南平關巡檢司 在縣西二十里南平關下。昆陽州治 。舊在月山下,明洪武十六年建。崇禎間遷於新城,明末兵毀。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徐士彥重建今署。

吏目署 在州署左由義鋪。

易門縣 在城內,元至元中建。明成化間,何思濟修。萬曆間,知縣顧信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楊國藩復加修葺。

典史署 在縣治

雲南府學校考        通志

本府

雲南府儒學 :按漢章帝元和二年,雲南始建。唐天寶間廢。元至元間,總管張立道復建,於五華山右置學舍。後平章政事賽典赤益拓大之。明洪武初,西平侯沐英因其舊建為雲南府學。景泰間,巡撫僉都御史鄭顒樹「成德」、《達材》二坊。天順五年,都督沐瓚以次興修。弘治十五年,巡按御史何琛建講堂、聚奎樓,增置號舍。嘉靖十年,建啟聖祠、「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萬曆元年,巡按御史鄒應龍鑿泮池,周六丈有奇。十八年,知府易以巽重修。四十年,巡按御史鄧渼、提學參政黃琮合府、縣二學為一。四十三年,巡撫都御史周嘉謨、提學僉事張遷府縣二學明倫堂於廟門之左右。崇禎元年,知府王紹旦重修增置。

文廟「魁星」 二閣,齋舍、坊表加飾焉。丁亥,「流寇」 拆燬。

遷府、縣學於《長春觀》。

皇清平滇總督侍郎趙廷臣十三元,巡撫都御史袁。

懋功布政使李本晟、雲南知府張應徵、推官張一鵠捐修。康熙二十三年,總督尚書蔡毓榮疏請以吳三桂偽宅改為「昆明縣學」 ,而府學仍舊。康熙二十九年,總督侍郎范承勳以規制未協,會巡撫都御史王繼文請改遷府、縣。

文廟於五華山右,以復古制焉。范承勳有《遷建碑》。

五華書院 在府治西北。明嘉靖間,巡撫都御史王啟建,今廢。

文昌書院 在府西門外文昌祠左。明隆慶間,巡按御史劉翾建。今廢。

昆明書院 在府南門外,慧光寺之左。康熙二十四年,總督蔡毓榮、巡撫王繼文捐俸新建。府義學 凡二:一在城東崇善巷,查舊館久廢未設。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府羅衍嗣捐俸置買荒熟田。

九百餘畝,計其租息,為延師訓課之貲,與昆明縣義學館師分給。但館無定所,每借處祠廟。康熙三十二年,知府張毓碧通行詳請捐貲設館於此,計建房四層,門宇講堂、館室具備。其後層堂房,移祀文昌像於內。又建廊房一十二間,以為生童棲息之所。延師二人,分任訓課,一課舉業,一課蒙童。置田四十畝,用資館穀,生童咸集,絃誦以興。一在官渡里,歷代未設。

皇清康熙三十二年,知府張毓碧以《雲南文教日興》。

「官渡距城頗遠,詳請督撫司道於本里文明閣設館延師,以專訓課,捐俸置民田一十六畝零,以其歲入用供館穀。」 又詳請「以里中《綿花店》餘息,佐其不足,復於寶像庵設立蒙館,量給束脩,延師以訓蒙童,而合於文明閣」 焉。外郡人董應麟、郭光耀、熊轂、張明璧、熊輅、段尚文、賈策、鄧文龍、王思訓、張繩祖,置官渡里民田二十畝,收其租粒入文明閣,以供兩仲祭祀之費。

昆明縣儒學 舊在府學西北菜海子。弘治十六年,巡撫都御史林元甫、巡按御史陳天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