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位,有何不可』?遂失童」子所在。明日,寺下漂死蟒百餘, 自是安流以濟,僧隨遷化。榆水西北岸,各有水神祠, 神狀牛首人身,或虎頭雞喙,皆大石自地湧出,實非 人工也。《山海經》曰:「西荒之山有神,獸面人身。」其說蓋 與此合。東岸有分水崖,儼如斧劃,漁人謂自崖下分 水為兩戒,南為河,北為海,鹹淡不類,河魚不入海,海 魚不入河,魚游至此則返。魚族頗多,視他水所出較 美。冬鯽甲於諸郡。魏武帝《四時食製》曰:「滇地鯽魚至 冬極美。」蓋謂池之在滇者,美鯽也。海首有石穴,八九 月產油魚,人謂水鹹故肥。河尾產細鱗魚,皆魚族之 至美。而河海鹹淡,亦頗徵焉。八月朢夜,河海正中,有 珊瑚樹出水面,漁人往往見之,世傳海龍獻寶,《內典》 云:「珊瑚撐月。」此世外事,不可以臆見度其有無也。冬 月海風,水面起火,高數丈,莫知其故。《易象》曰:「澤中有 火。」《海賦》云:「陰火潛然。」豈其事與?水中有三島,曰金梭, 曰赤文,曰玉几。水涯有四洲,曰青莎鼻,曰大貫淜,曰 鴛鴦,曰馬簾九曲,曰蓮花,曰大鸛,曰蟠蟣,曰鳳翼,曰 蘿蒔,曰牛角,曰波。曰:高、喦皆可田可廬,而大鸛洲 則隨水升沉,如世稱鸚鵡洲然。水東石壁上刻云:「此 水可當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不知昉於何時,出 何人手。其諸禽、鯉、鱗介、蓴茭、蠡、蛤之產,民生之資;榆 水之於西服,為利溥哉!

《黑水辨》
前人

《禹貢》「黑水,西河唯雍州;華陽黑水,唯梁州。」又曰:「禹導 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傳論紛紛,或謂其源出某 山,流逕某地;或謂其跨河而南流;或謂其世遠而湮 涸;或謂三危在今麗江;或謂竄三苗,不應復在南彝 之地。此皆出於臆度,不足為據。愚之所據,知有經文 而已。夫黑水之源固不可窮,而入南海之水則可數 也。夫隴蜀無入南海之水,唯今滇之蘭滄江、潞江二 水,皆由吐蕃西北來,蓋與雍州相連,但不知果出張 掖地否?水勢並洶湧,皆入南海,是豈所謂黑水者乎? 然潞江西南趨,蜿蜒緬中,內外皆彝,其於梁州之境 若不相屬,唯蘭滄由西北迤邐向東南,徘徊雲南郡 縣之界,至交阯入海,今水內皆為漢人,水外即為彝 緬,則禹之所導於分別梁州界者,惟蘭滄江足以當 之。孟津之會曰髳人、濮人。以今考之,皆在蘭滄江內, 則蘭滄江為黑水無疑。《地理志》謂:「南中山曰昆彌,水 曰洛。」《山海經》曰:「洱水西流入於洛。」故蘭滄江又名洛 水。《元史》:至元八年,大理勸農官張立道使交阯,並黑 水,跨雲南,以至其國。則蘭滄江之為黑水益明矣。若 三危山即不在麗江,當亦不遠。古今山川之名,因革 不可紀極。夫不可移者,山川之蹟也;隨時異稱者,山 川之名也。不據不可移之蹟,而據易變之名,亦末矣。 大都為傳論者未嘗知三省地形,但謂隴在蜀之北, 蜀在滇之東北,而《禹貢》言黑水為梁、雍二州之界,又 入南海,故不得不疑其跨河。曾不知隴、蜀、滇三省鼎 足而立,隴則西南斜長入蜀滇則西北斜長近隴蜀 則尖長入滇隴之間正如三足旛。然黑水之源正在 旛頭。故雍以黑水為西界,對西河而言也;梁以黑水 為南界,對華陽而言也。蓋各舉兩端,若曰西河在雍 東,黑水在雍西,華山在梁北,黑水在梁南云爾。故曰 梁州可移。而華陽黑水之梁不可移也。今能因瀾滄 江入南海之流而窮其源。則所謂黑水者可知已。

《三塔崇聖寺重器可寶記》
前人

崇聖為寺,其來久遠,不可愬詰。蓋自周阿育王封其 第三子於蒼洱之國,是時已建伽藍,崇聖是已。以《史 記》考之,葉榆為東天竺,蒼洱其地也。然則時未入漢 而先有伽藍,不足怪也。寺之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 曰鴻鐘,三曰雨銅觀音像,四曰證道歌佛都匾,五曰 三聖金像。中塔高入雲表,寰中無匹。旁二塔如翼內 向,頂有鐵鑄,記云:「大唐貞觀,尉遲敬德造。」皇明正德 己亥五月六日,地大震,城郭人廬盡圮,中塔拆裂如 破竹,旬日復合,宛然無璺。微神力,曷克臻此?寺樓鴻 鐘,其狀如幢,製作精好,聲聞百里。自禁鐘而下,此為 第一。南詔建極十三年鑄,蓋唐懿宗咸通元年也。雨 銅觀音像,高二丈六尺。唐初有僧擬募銅鑄像,是夜 天雨,銅像成,銅盡無欠無餘。《證道歌》二碑,「佛都」二大 字,為寺僧圓護手書,其用筆與趙孟頫同一三昧,為 世所珍。世傳護右手自肘至腕,洞徹如水晶,然則筆 之精妙,殆非偶然。三聖金像在極樂殿,並高丈一尺。 嘉靖間鑄,時盛夏赤日,冶人無措,忽陰雲如蓋,獨覆 鑄所,像成而雲散,眾「咸異之。」夫此五物在寺多歷年 所,累經變故而獨得無恙,非鬼神呵護之力乎?竊見 茲土,山則九疊翠屏,水則萬頃碧練,其融結環抱,即 天下奇勝之地,無與為比。寺居山水中央,延庚挹辛, 導夕陽而引秋月。殿榭臺池,松筠卉木,可息可游者, 不可枚數,而獨以五為計者,以五者雖出於人為,而 非人之智巧所能到,亦非人力所能存者。夫有此山 水而無此伽藍,有此伽藍而無此重器,不名全勝。乃 今俱得而觀之,自謂深幸。故鐫之貞珉,冀後來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