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濟院 「在州東城外。」
鎮南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六年建。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彭程漢。七年,知州卞廷松重修。
按《府志》:「正廳三,後廳一,儀門三,鼓樓一,旁房八,獄房三,吏舍四,旌善、申明亭各一。」 康熙七年,知州卞廷松建中樓三間。十九年,地震傾圮。知州李續祖重修。中樓及後。正房三,左右房六。內書房三,旁房三。康熙四十年,知州陳元修建。中廳三,顏曰「省過堂。」 左右建吏書房各五間。
吏目署 在州署內
土州同署 原在州治左;因「沙逆」 焚燬,遷居城東儒學之左。
土州判宅 在州治西
行署 在州治東。大門三,儀門三,大堂三,穿堂一,後樓三,吏書房六,皂隸房六。順治十八年,知州王發祥修,日久傾圮。康熙四十二年,知州陳元捐俸重修,詳請改為「雞和書院。」
永興倉 「在州治內。」
預備倉 在州治儀門內東,共五間。
天成倉 在州東二十五里。
黑馬邑倉 在州西北十里。
養濟院 「在州西一里。」
育嬰堂 在州東古雲坊之左。知州岑鶴建,黑鹽井鹽課提舉司署 ,創自明洪武壬申,在金泉坊中大門譙樓一所,設鐘鼓,右監倉,左義倉、土地祠。儀門三間,東西列書吏房三間,中甬道立戒石。正堂三間,堂左舊為吏目廳。
皇清康熙三年,裁「右常川庫」,自康熙元年課歸商辦。
不由井解。今不設。川堂三間,右客廳三間,左書房三間,後寢樓三間。舊額「環山樓」 ,今廢。
鹽課司署 舊在東山穽口,後廢;今移德政坊玉璧山下。大門一間、二門一間;大堂三間,後樓三間,左右廂房各一間。
琅井提舉司署 明初設鹽課司,原為鹽課司大使署。天啟三年,裁鹽課司大使,移安寧提舉於琅,改為提舉司署。舊坐東向西,湫隘局促,提舉尹三聘改坐東北向西南,增拓重建。又買井民基屋以為內宅。正堂三間,東西吏舍各三間。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川堂五間,廂房六間。內宅寢樓五間,左右翼舍各二間,飲冰廳三間,在堂右;石舫一間,在川堂右。「飲冰」 石坊俱提舉來度建。提舉沈鼐因石舫傾圮,改建書舍三間;「筠軒」 一間,在石舫南,提舉來度建;「涼亭」 在筠軒後,提舉周蔚建。
吏目署 :大門、二門各一間,正署三間,後宅三間,廂房共六間。
楚雄府學校考 通志
本府
楚雄府儒學 在府治東。明洪武十九年建。成化「六年,御史郭瑞、參政顧學遷於城東隅。弘治十六年,知府朱繼祖建號舍,同知曾顯建會講亭。嘉靖六年,知府祝弘舒遷於府治東。十六年,知府李邦表建聚奎樓。萬曆九年,知府張廷臣、十五年,知府黃大年相繼重修。十八年,兵巡道楊寅秋拓大其制。」 二十三年,知府楊秉越重修。其經籍、祭器、雅樂、兵燹無存。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史光鑑修葺。十九年,地震崩倒。
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知府牛奐倡捐鼎建。按《府志》:「大成殿五間,兩廡各十六間,櫺星門三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捐修。文明坊一座,在櫺星門外。泮池石橋三座。五十四年,知府張嘉穎等捐資築圍牆,建橋門三座於泮池兩岸,培植桃李。」 文昌祠在泮池左,魁星閣在泮池右。啟聖祠在大殿後,尊經閣在啟聖祠後,「萬世宗師坊」 、「德配天地坊」 、「道貫古今坊」 ,俱五十年知府梁文煖一概捐修。明倫堂五間,在學宮右。四十八年教授李鏡捐修道義門三間,大門三間,東齋房十間今為府訓導署。西齋房十間,今為府教授署。西齋房於二十四年教授段繹祖捐建。至四十八年教授李鏡到任,因舊署無存,將西齋房一概重修,又捐建內廊房三間、外書房二間,另開一門,築牆垣、培花木,暫為教授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