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躍鯉山 在南峰右臂如魚躍然。

隆額嶺 :在城西南十八里,眠象嶺西。挺天突兀,石壁蒼翠,高秀豐正如額然。

兀峪嶺 ,自劍嶺迂曲西折而南,土色紅潤,山岡峭拔。

陸赫嶺 ,在城東七里,山脈自羅藏山奔馳綿亙至此,特立,圓秀巀嶪。宜良路南道經其下,望之赫然。

眠象嶺 :在長坡之右。隆崇馴伏,故名。

土谿嶺 在城東五里。嶺表巍峨,不易攀躋。其側有谿,故名。

蟠龍岡 在城西五里,自隆額嶺東分南下,伏而再起,至南蜿蜒如蟠龍然。雜植萬松,崖壑蒼翠。西礐,泉出其下。

八仙巖 :在城西南十五里。自隆額嶺南去,諸峰羅立,錯峙如八仙然。

長坡 在城北七里獐鼻山後。兩山之間蒼崖壁立,往往有鷹隼巢其半,下有二水合流。紅石崖 在城東三十里。自東溪鋪山迢遞東南至鐵池河邊,層巖壁立百餘丈,下有珞碧村。玗扎溪 在城北二十里。自寶鼎山東群谷發源,流經玗扎山下,東折而南至青雲橋,受東谷、莊鏡、北波諸水,直入撫仙湖。景謂「玗溪春綠」 ,即此。

羅藏溪 :發源於羅藏山,夾遶羅藏左臂,屈曲而東,復遶竹園坡,至塔浮、舞鳳山前,納諸澗水衍迤入湖,灌溉甚溥,田疇賴焉。

清水澗 雲溪山之左,官澗山之右,合流達蟠龍岡,西南入西礐溪。

七江溪 在城東四十里七江村旁兩山間流入鐵池河。搆木為橋,名曰「借虹」 ,日久傾圮。明弘治間,知府安康為石橋,水逆衝決。嘉靖間,郡人羅應元重葺。未能久遠,疊遭水害,至

皇清通判王猷遠率士庶創建「鐵索橋。」未幾,大水逆

翻衝沒。村民募化修造,隨成隨圮,至今不能告成。俗傳「下有蛟為害」 ,今惟暫鋪木板以濟往來。立馬溪 發源玉印山之南,經東關至兀峪嶺,與劍嶺溪水合流,遶竹園坡西南入於西礜大溪。

矣。舊泉 在城東南十里回龍山後,有泉穴三處,夏不俟雨,獲栽種之利。

芭蕉箐泉 在城東七里。有泉湧出,可灌田。「漱玉泉 」 源發重珠山下石竇間,一名「倚鐸塘。」 其水夏涼秋溫,可澡浴,故名。嘉靖丙辰,郡人通判李坤捐資倡築石堤,以時蓄洩。旁建龍祠。今廢。

莊鏡泉 ,出碌崎山左麓。清澈可鑒形,灌溉甚溥。上已後,郡人於此陳牲醑、祈水利,同修禊事焉。

「北坡泉 在華藏寺下。石竅谽谺,潺湲而瀉。有老樹二株,橫攲泉上,榦若虯龍,盤旋偃蓋,四時青蔥,其葉不凋。出泉處,一石橫臥,若犀牛狀。泉內黃龍變化出入,或蛇或蟆,不可方物。士人獲見,必為科甲顯秩之兆,庶人則美利異常,誠為祥瑞之靈。」 先是,步以仄徑,康熙三十二年,知府張聖猷拓以石岸,凡遊賞者,磅礡坐嘯老樹陰中,恍如置身冰壺。泉左建亭,古曰「一鏡」 ,曰「天泉」 ,今曰「涵碧」 、曰「清賞。」 虛窗四達,碧水瀠洄,丹壑翠嶂,古木琳宮,參差倒影,歷多題詠。明成化間,知府張順捐俸築堤閘水,以時蓄洩,東畔田畝利灌溉焉。暮春每逢辰日,士庶備豬羊致祭。夏至農事畢,又備祭謝水。嘉靖間,郡人席大賓增築一堤,匯以為沼。堤畔有星崖書院。崇禎年間,知府張同居有《詠》曰:「泉名東浦,色清且馨。當山之鬱,蔭樹而渟。興雲致霧,浴日涵星。張子曰嘻,有龍則靈。」

皇清康熙四十三年,知縣翟枚吉重修其亭,「亭」後建。

碑亭三楹,渡以木橋,圍以朱欄,清幽閒靜,迥然超出塵表。

溫湯池 有三,一在撫僊湖東岸,去城四十里;一在木赤舊村,一在九村,俱去城東北二十里,相傳浴之可祛寒濕疾。

石澗溪 出虎山兩峽之間,迤北而下,入西礐溪。

白鶴沖 在城西十五里,山峽中出。冬春迂徐,夏秋洶湧,阜田獲濟。

荷花池 在城南八里,夏秋之交,池蓮盛開,紅綠相間。駕小舟鼓盪其中,香風襲人,頓使心地清涼,雖廣不踰十里,自覺煙波無際。

「鏡光池 」 注北坡泉水,築石圍堤,堤上垂柳陰森,間以桃李三春紅綠掩映,景色蕩漾池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