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0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四月,建寧路安撫使賀天爵言:「得金齒頭目阿郭之言曰:『乞䚟脫因之使緬』」 ,乃故父阿必所指也。至元九年三月,緬王恨父阿必,故領兵數萬來侵,執父阿必而去,不得已厚獻其國,乃得釋之。因知緬中部落之人,猶群狗耳。比者緬遣阿的八等九人至,乃候視國家動靜也。今白衣頭目是阿郭親戚,與緬為鄰,嘗謂入緬有三道,一由天部馬,一由驃甸,一由阿郭地界,俱會緬之江頭城。又阿郭親戚阿提犯在緬掌五甸戶各萬餘,欲內附,阿郭願先招阿提犯及金齒之未降者,以為引道。雲南省因言:「緬王無降心,去使不返,必須征討。」 六月,樞密院以聞,帝曰:「姑緩之。」 十一月,雲南省始報差人探伺國使消息,而蒲賊阻道。今蒲人多降,道已通,遣金齒干額總管阿禾探得國使達緬俱安

至元十四年,緬人攻阿禾蒙古千戶忽都等軍,大破其眾。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元史緬國傳》:「十四年三月,緬人以阿禾內附,怨之,攻其地,欲立砦騰越、永昌之間。時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大理路總管信苴日總把千戶脫羅脫孩奉命伐永昌之西騰越、蒲、驃、阿昌、金齒未降部族,駐劄南甸。阿禾告急,忽都等晝夜行,與緬軍遇一河邊,其眾約四五萬,象八百,馬萬匹。忽」都等軍僅七百人。緬人前乘馬,次象,次步卒。象披甲,背負戰樓,兩傍挾大竹筒,置短槍數十於其中,乘象者取以擊刺。忽都下令:「賊眾我寡,當先衝河北軍。」親率二百八十一騎為一隊,信苴日以二百三十三騎傍河為一隊,脫羅脫孩以一百八十七人依山為一隊。交戰良久,賊敗走。信苴日追之三里,抵寨門,旋濘而退。忽南面賊兵萬餘,繞出官軍後。信苴日馳報,「忽都復列為三陣,進至河岸,擊之,又敗走,追破其十七砦,逐北至窄山口,轉戰三十餘里,賊及象馬自相蹂死者盈三巨溝。」日暮,忽都中傷,遂收兵。明日追之,至干額,不及而還,捕虜甚眾。軍中以一帽或一兩靴、一氈衣易一生口,其脫「者又為阿禾、阿昌邀殺,歸者無幾。官軍負傷者雖多,惟蒙古軍獲一象,不得其性,被擊而斃,餘無死者。」十月,雲南省遣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刺丁率蒙古爨僰摩些軍三千八百四十餘人征緬,至江頭,深蹂酋首細安立砦之所,招降其磨欲等三百餘砦,土官曲臘、蒲折戶四千,孟磨愛戶一千,「磨奈蒙匡里荅八剌」,戶二萬,蒙忙甸土官甫祿堡,戶一萬,「水都彈禿」,戶二百,凡三萬五千二百戶。以天熱還師。

至元十七年。詔納速刺丁將精兵萬人征緬國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元史緬國傳》:十七年二月納速剌丁等上言緬國與地形勢皆在臣目中矣。先奉旨若重慶諸郡平。然後有事緬國。今四川已底寧。請益兵征之。帝以問丞相脫里奪海。脫里奪海曰:「陛下初命發合剌章及四川與阿里海牙麾下士卒六萬人征緬,今納速剌丁止欲得萬人。」 帝曰:「是矣。」 即命樞密繕甲兵,修武備,議選將出師。五月,詔雲南行省發四川軍萬人,命藥剌海領之,與前所遣將同征緬。至元十九年,議征緬國。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九年二月,議征緬國,以太卜為右丞,也罕的斤為參政,領兵以行。壬子,詔僉亦奚不薛及播、思、敘三州軍,征緬國。」 按《元史緬國傳》,十九年二月,「詔思、播、敘諸郡及亦奚不薛諸蠻夷等處,發士卒征緬。」

至元二十年五月,丞相伯顏、諸王相吾答兒等言:「征緬國軍,宜參用蒙古新附軍。」 從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按《元史緬國傳》:「二十年十一月,官軍伐緬,克之。先是詔宗王相吾荅兒、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將兵征緬,是年九月,大軍發中慶,十月至南甸,太卜由羅必甸進軍,十一月相吾荅兒命也罕的斤取道於阿昔江,達鎮西阿禾江,造舟二百,下流至江頭城,斷緬人水路,自將一軍從驃甸」 徑抵其國,與太卜軍會。令諸將分地攻取,破其江頭城,擊殺萬餘人。別令都元帥元世安以兵守其地,積糧餉以給軍士。遣使持《輿地圖》奏上。

至元二十二年,緬遣使納款,尋遣達魯花赤等使其國。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元史緬國傳》:「二十二年十一月,緬王遣其鹽井大官阿必立相至太公城,欲來納款,為孟乃甸白衣頭目䚟塞,阻道,不得行。遣謄馬宅者持信撘一片來告驃甸土官匿俗,乞報上司,免軍馬入境,匿俗給榜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