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1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婺川縣

大巖山 在縣東。洞壑深廣,為遊眺之地。華蓋山 崖壑深邃,為前代避兵處。

潛山 去縣二十五里。列嶂之上,一峰拱北如朝即都儒五堡。舊產硃砂。明永樂十三年,撫臣奏稱「聞山呼萬歲者三。」 禮臣請賀,不允。

安峰山 在縣城外

筆架山 :與安峰山相去里許。

臥龍山 在縣北五十里。

巖前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泥塘山 在縣南五里。亦產硃砂。

無黨山 在縣西,巖深地僻,人跡罕至,或曰「即華蓋山」 也。

鳳凰峰 在縣東五十里。狀若鳳凰,上有觀音、「文昌」 二閣。

木悠峰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水月宮。

萬卷巖 ,在縣西五里。石纍萬疊,儼如縹緗。金藏巖 去縣五十里,地名祥川,上有鹿井、鴉池。

山羊巖 在縣西五里,地名「熊林」 ,其崖形如青箱,文類蝌蚪。

《青壁 》在縣治西,知縣陳維藩鐫字。

鳳凰岡 在縣北四十里。相傳昔有鳳棲其上。馬鬃岡 ,在夢子坡西三十五里。

馬鞍石崖 在縣西四里。

蟠龍洞 在縣南大山下。洞廣水深,有龍潛於內,洞壁題有「蟠龍化雨」 四字。

雲巖洞 ,在縣西一里,中甚寬整,可容百人。外有石柱,柱上有紋跡如霞狀。稍前復有大石,四方如玉几然,蓋勝地也。

倒羊江 在縣北五里。其水發源不廣,由山谷溪流所聚,至隘溪渡,匯豐樂河。

曉洋江 在縣城外,通蜀江。

豐樂河 去縣五十里。其水由龍泉湄潭折入縣東,至洪渡入龔灘,北匯川江。

何只水 ,在縣東十一里。何只乃獠之姓名。羅多水 ,在縣東八十里。《羅多》亦獠之姓名。其流合豐樂。

楊溪 去縣四里

隘溪 去縣五里,通沿河司。

香墨池 在縣城外,其水清香,汲以注硯,可發墨光。

來鴈塘 在縣東北三十里,地名「江邊。」 昔有三鴈來集其上,後申祐、鄒慶、鄒奭一時並出,人以為三鴈之兆。

暖塘 在縣北五里許。水至冬尢暖,秋分後魚皆聚,而鯉極多。又去縣六十里有溫泉,地名「皂池壩」 ,其泉四季皆溫。

龍泉 在縣東二十里。其泉一日三漲,名曰「三潮。」 水消則澄清,漲則混濁,人莫能測。居民資以灌溉,田畝不病其旱。

印江縣

大聖登山 在縣北五里。端正聳拔,頂平闊可三里許。昔人建鐵瓦寺於上,今廢。每隆冬雪深數尺,入夏始解,不異峨眉,又呼「大石墩。」 石可作杯物,名為「墨玉。」

十種山 在縣南,群峰疊翠,宛若圖畫。

銅鼓山 地名「花崖」 ,有山壁立,擊之其聲如鼓。文筆山 ,在縣東二里,山削如筆。

峨嶺山 在縣東三里。逶迤一脈,綿亙二十里。山勢高聳,自縣側望,則疊翠重嵐,宛若屏障。石筍山 在縣北五里。山石林立,如筍形。交椅山 在石筍山北一里。

河縫山 即觀音崖。去縣七里,壁高數十丈,上有石龕,如須彌座。下有洞,深不可測,去崖里許有石形垂如肺,人呼為「金石肺肝」 ,其中多題詠。白水坡 ,在縣南五里。山路夾擁,有石壁立,高可二十丈。每春水四溢,則眾流咸匯於此。水自壁中懸布如瀑,里人欲覘,歲時豐歉,每以瀑流之有無為券。

白馬巖 在縣東山巔,形如白馬。

滴水洞 在縣西五里,積沙石而成,有細流從石竇中滴下,如琴聲,聽之清越。

葉魚洞 在聖登山麓

思卭江 在縣城外,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思卭水也。後訛「卭」 為「印。」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三十里。

龍津 在縣南一里,即思南至縣官渡也。印江不通舟楫,沿河皆淺石急流,至此略瀦小津。居人挺舟夜汎,持火捕魚,遠望星瀏千點,火光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