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2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月浮圖精舍》下上參差,面枕清流。涵光影翠,四時松柏蒙茸。鳥語溪聲,與梵音相和。雕樓綺嶂,可以遠眺。

洛陽河 去城十里,溪流中有兩穴,方圍十數丈,欄楯若井甃然,魚從楯躍出,土人設梁楯外,伺取為利。

車頭河 在縣南十里。水勢百折,漁舟往來其間。

麻線河 在縣南十里。二水皆匯流而東北入於甲池河。

文筆水 :即文廟前水迤𨓦數里,忽自巽轉兌,逆折迴旋,一澄如鑒。浮鷗浴鷺、翠荇蒼萍,掩映生情。術者云:「此邑文盛,係茲水之靈。」

珍珠泉 在縣城西沙作鋪路傍。深數尺,寬廣如之。泉水清澈,微作澄碧色。客至,喧譁鼓掌,則數千百珠迸逗而出,或左或右,大小不一。又頃則合浦夜光,盈車載斛。

「聖泉 」 出西門百步,平岡之下,忽闢石井。泉從石罅中流出,淙淙有聲。一時之內,再增再減,盈縮以時,曾不少輟。春時,詞人遊女或置香花,或插簪珥,再拜祈請,泉隨澎湃涌溢,魚蝦併出。前匯一大池,芳潔清冽,真可濯纓。

龍洞泉 在縣南二十五里龍洞堡側。亦有灌溉之利。

東溪 在縣東。源出東北石洞中,流灌田畝,人賴其利。

安南縣

玉枕山 在縣南一里

獨秀山 在縣東一里。聳秀如筆。

白駒山 ,在縣西南二十餘里。自鴉關綿亙至西坡河,山勢嵯峨,旁有峭壁,蒼翠可愛,上有「白駒」 ,豐年始見。

龍翔山 在縣東北五里。一名「巍山。」 山頂有泉,四時不涸,禱雨輒應。

盤江山 ,在縣東三十里。鳥道千盤,江遶其下,險於蜀道。

天馬山 在縣治左。疊嶂迴巒,面臨池水。明宣德八年,建學於此。

斷山 在縣南八十里。崖懸而壁峭,一徑通幽,若斷若續。山巔有池,四畔皆竹。水光映山,涼飆拂地,極丘壑之勝。昔建梵剎於上,今毀。

白基山 ,在縣西三十二里。巍峨聳秀,旁有削壁。

飛鳳山 在縣東二里

爆石巖 在縣東二十里。巉巖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竇中,流注深潭,禱雨輒應。

江西坡 在縣南三十里。明洪武初,建衛於此,後徙今治。天啟六年,參政朱家民建城一座,名曰「有嘉城。」

白石崖 在縣西南五里。壁巖陡峭,猿鳥不能棲。有飛泉千仞,瀑布而下。夏月過此,寒氣浸肌。蜀人宋方麓題曰「雲陵山色。」

清源洞 在縣三十里道傍。洞有清泉,巖石奇古,行人憩焉,多題詠,不勝紀述。

朝陽洞 在縣東二里許,中產異石,有泉從石隙流出,澄澈可酌,洞壁鐫有詩。

碧玉洞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懸崖如峭,石壁連開,三窗,若屋數椽,人莫能至。崇禎間,樵人見窗內一藤垂地,扳援而上,乃沿壁鑿路,得通石室,最為險峻。中有寒泉一泓,四時不竭。丁亥春,居人避寇於此。

盤江 在縣城東四十里。源自金沙江分派,由烏撒二百里至此流入粵,為滇南孔道所經。兩山夾束,而水勢湍急,往以舟渡,多覆溺。明參政朱家民擬建橋,水深不可架石,乃鍊鐵為緪,懸兩巖間,覆以板,人行其上,如在空際。復於橋東西建堞樓,以司啟閉。岸傍琳宮梵宇,金碧輝煌,西南勝境也。後橋為賊毀,今重建木橋,復加樓楯,堅好華麗,倍於疇昔。

阿黑河 在縣東南十五里。源出橋頭犀牛洞,匯大章河入盤江。

西寧河 在縣西十里深谷之間。夏月水漲,土人束藤為橋,緣藤而渡,數修石梁,橋成復圯。白鹿泉 在縣南里許。水甚甘冽,四時不涸。尾灑泉 在衛城南門之內。

水澄泉 :在衛城外東北二里。

清漣池 在城中衛治之南。

泮池 在縣治南,一名「清漣池。」

雙清井 在縣城內西北,二水相連,水極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