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戌停止。

《唐書顏師古傳》:帝將有事泰山,詔公卿博士雜定其 儀,而論者爭為異端。師古奏:臣撰封禪儀注書,在十 一年,於時諸儒謂為適中。於是以付有司,多從其說。 《會要》:十一年師古奏議曰:「今請祭於山下,封於山上。」 十三年,房元齡等遂采師古之議,附於新禮,以為定 式。二十一年,詔以來春有事泰山。八月以河北大水 而止。

《唐書謝偃傳》:「貞觀間,獻玉牒真紀,勸登封。」

《舊唐書禮儀志》:「高宗登封泰山,祀地祇於社首,皇后 為亞獻,越國太妃為終獻,百僚咸竊笑之。詔名封祀 壇為舞鶴臺,介丘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以 紀當時所見之瑞。」

《唐書突厥傳》:「高宗既遣高偘下車鼻可汗,裂其地為 郡縣,以酋長為都督刺史。帝封禪,都督葛邏祿叱利 等三十餘人皆從至泰山下,已封,請勒名於《封禪碑》 云。」

《高麗傳》:「高麗王高藏,遣子男福,從封泰山。」

《流鬼傳》:「有儋羅者,麟德中酋長來朝,從帝至泰山。」 《金石錄》:《唐登封紀號文》,乾封元年二月,高宗御製并 行書,飛白書額。

杜光庭《靈驗記》:天皇東封,鶴集其壇,使諸州為老氏 築宮,號以「白鶴。」

《唐書張說傳》:「說為中書令,倡封禪議,受詔與諸儒草 儀。及登封還,詔說撰《登封壇頌》,刻之泰山。」

《蘇頲傳》:「頲從封泰山,詔頌朝覲壇,世咨其文。」

《裴光庭傳》:元宗有事岱宗,中書令張說以天子東巡, 京師空虛,恐突厥乘間竊發,議欲加兵守邊,召光庭 與謀曰:「封禪所以告成功也。」成功者,德無不被,人無 不安,萬國無不懷。今將告成,而懼突厥,非昭德也。大 興力役,用「不虞,非安人也;方謀會同,而阻戎心,非 懷遠也。此三者,名實乖矣。且諸蕃,突厥為大,贄幣往 來,願修和好。若遣一使召大臣使赴行在,必欣然應 命。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我偃旗息鼓, 不復事矣。」說曰:「善,吾所不及。」因奏用其策,突厥果遣 使來朝。

《韋述傳》:「述為起居舍人,開元十三年,從封泰山,奏《東 封記》一卷,詔褒美,賜絹五十。」

《劉晏傳》:「元宗封泰山,晏始八歲,獻頌行在。」

《李邕傳》:「帝封泰山,還見帝汴州,詔獻辭賦。」

《梁昇卿傳》:「昇卿工八分書,《東封朝覲碑》,為時絕筆。」 《契丹傳》:「天子封禪泰山,其酋長邵固與諸蕃長皆從 行在。」

《會要》:「開元十三年,詔康子元注解《東封儀注》以進。」 《金石錄》紀《泰山銘》,「開元十四年九月明皇撰,井八分 書。」

《元和郡國志》:開元十三年冬,明皇封泰山。登封之夕, 凝氣昏晦,迅風激烈,明皇出齋宮,露立以請。及明清 霽,旗旛不搖。事畢至山下,日又抱戴,明曜五色,千官 稱賀。其日大赦,以靈岳昭感,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明皇東封,車駕至嶽西來蘇頓,有大風從東北來,自 午至夕,裂幕折柱。眾恐張說倡言曰:「此必是海神來 迎也。」

《傳信記》:上封泰山,進次滎陽,旃然河上見黑龍,命弧 矢射之,矢發,龍潛滅,自爾旃然伏流,於今百餘年矣。 按旃然即濟水也,溢而為滎,遂名旃然。《左傳》云「楚師 濟於旃然」是也。

《冊府元龜》:元宗開元十三年十一月丙戌,封禪。至泰 山之下。戊子,有雄雉飛入齋宮,馴而不去。久之,飛入 仗衛,忽不見。邠王守禮等賀曰:「臣謹案舊典,雌來者 霸,雄來者王。又聖誕酉年,雞主於酉,斯蓋王道遐祚, 天命休禎,請宣付史官,以彰靈貺。」從之。

《見聞搜玉》:元宗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從事官皆 轉遷一級,惟鄭鎰為說婿九品,驟遷五品,兼賜緋服。 上恠而問之,優人黃幡綽奏曰:「乃泰山之力也。」後遂 以丈人為泰山。

《濟南府志》:「宋楊知少警悟,遇異人,傳以風鑑。太宗龍 潛,偶行遇之,知謂曰:『君其治世之主乎』?太宗卻避。及 登極,詔封真人,即泰山為庵以居。後莫知所之。」 《宋史禮志》:「太宗即位之八年,泰山父老千餘人詣闕 請東封,帝謙讓未遑,厚賜以遣之。明年,宰臣宋琪率 文武僧道耆壽三上表以請,乃詔以十一月二十一 日有」事於泰山,命翰林學士扈蒙等詳定儀注。既而 乾元、文明二殿災,詔停封禪,而以是日有事於南郊。 五代以來,宰相為大禮使,太常卿為禮儀使,御史中 丞為儀仗使,兵部尚書為鹵簿使,京府尹為橋道頓 遞使。太平興國九年,始鑄「五使」印。太宗將封泰山,以 儀仗使兼判橋道頓遞使。

《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五月「壬戌,王欽若言泰山 醴泉出。」十月「戊申,王欽若等獻泰山芝草三萬八千 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