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與渾源劉郁東游泰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 游曰:「汨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 老此山,志願畢矣。」乃令子忠先歸,遣子恕同行視夷 險,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

《承暉傳》:承暉為山東路統軍使,山東盜賊起,承暉言 捕盜不即獲,比奏報或遷官去官,請權行酌決。尚書 省議:猛安依舊收贖謀克奏報,其餘鈐轄、都軍巡尉 先決奏聞,俟事定復舊。從之。及罷兵,盜賊渠魁稍就 招降,猶往往潛匿泰山巖穴間。按察司請發數萬人 刊除林木,則盜賊無所隱矣。承暉奏曰:「泰山五岳之 宗,故曰岱宗。王者受命封禪告代,國家雖不行此事, 而山亦不可赭也。齊人易動,驅之入山,必有凍餓失 所之患,此誨盜,非止盜也。天下之山亦多矣,豈可盡 赭哉!」議遂寢。

金帥劉瑀填池。《靈異記》:「淵濟公」之號始於宋,其廟於 兵亂間,為金東莒公燕寧所毀,不數月而寧卒,歲在 丙戌,元帥萊蕪劉瑀權知泰安州事,守天勝,以久旱 禱雨於龍池之側,時有小白蛇出戲於香鼎上,劉以 為神龍所變,再拜祝之曰:「三日之內有雨,則我將為 神修廟。卜之吉。」一軍歡呼羅拜。經數日無雨,劉怒曰: 「神許我雨,今既無雨,則無神矣。」命諸隸卒揭西巖之 石填其池。池將滿,雷雨暴至,如傾雹大如雞卵,眾惶 怖驚走。既晴視之,其池中所填之石,悉為湍流衝去, 皆駭異,拜謝服罪,即今廟貌。劉帥為創始此事,土人 往往有親見之者,權府張侯談之甚詳,因併為之記。 《濟南府志》:金法定,魏正光初,杖錫來方山,始營梵宇, 有蛇引道,二虎負經及白兔雙鶴之異,遠近助工,窮 崖絕谷,遂成寶剎,賜名「靈巖寺。」

《岱史遺蹟紀》:「許衡字仲平,河內人。金季避亂,徂徠泰 山間,扁其齋曰『魯齋。初從姚樞、竇默游,獲聞程、朱之 學,遂為名儒』。」按避亂泰山衡本傳不載

洪武初,居民於山中得玉匣,內有《玉簡》十六,有司獻 於朝,驗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之文。又成化壬 寅秋,日觀下雨,水衝出玉簡。會中使有事東藩,復馳 以獻,乃命仍瘞舊所。今建「日照觀。」

《狩典紀》:成祖永樂間,太常官獻頌請封泰山。上曰:「封 禪非古也,帝王之有聞於後者,在德不在封禪。」不許。 禮部尚書胡廣聞之曰:「此盛德之事也,而大臣有與 之比者。」公慮為所惑,乃本封禪非古之說,與後世賢 君良臣所以闢而不行之美,作頌以獻。上覽之,喜曰: 「是朕心也。」於是言者沮,而封禪卒不行。

《續文獻通考》:成化二十一年春三月,泰山屢震。先是 二月丁巳,四鼓微震。三月壬午朔,四鼓大震,入夜復 震。丙戌,四鼓復震。甲午、乙未,相繼震。庚子,連震二次, 有司以聞。時椒寢漸繁,上頗有易儲意,而未即行。內 臺奏言「泰山震動,應在東宮。」上大驚,遂止。

《岱史災祥志》。「武宗正德十六年三月,岱廟東廊火。 世宗嘉靖十六年六月,泰山水漂溺數百人。」

二十九年十二月,岱廟火,正殿門廊俱焚,古樹碑刻 多毀。

三十年六月,泰山大水,御帳坪衝壞,人多溺死。 神宗萬曆十四年十月,泰山碧霞宮火,四方來禱者, 互相踐踏,死六十一人。

四十八年春正月,岱廟配天門東青龍神口內噴火, 巡撫都御史王在晉題為《地方災異事》:「據分守濟南 道右參政程啟南呈,據泰安州申稱,正月初九日起 更時分,據岱廟道官仝沖玉口報,有本廟配天門東 青龍神一尊,身高二丈有餘,口內出火,甚為怪異。本 州即馳赴驗看,果係神口噴火,煙光相雜。即令廟戶」 欒進等,率合廟道士並地方潘應舉等,將神扯倒,運 水救滅,未至延燒。研審住持、廟戶,每晚巡緝,並無閑 人潛匿,亦無火燭災及神像,不知何故,干係變異,不 敢隱匿等因到道。該本道看得:岱廟配天門神口噴 火,自為燃像,雖未延燒殿宇,實為異常怪異等因,各 申呈到臣。該臣等聞泰山青龍神像口出火焰,通查 《志乘》,為從來未有之變。意者神明有怫然欲吐之衷、 勃然不平之憤,燥急心熱,乃披露於口,以令人之悟 乎?雖然,泰山非特一方之首望,而天之東柱也,群靈 畢集,氣化攸先,天子四望,懷柔百神,而岱則首稱焉。 其災祥關繫天下國家之大,而古來災異徵驗,臣等 不暇枚舉,簧鼓聽聞,聊舉其祥,如雲成宮闕,兆炎祚 之中興;石然八日,識石虎之殞滅。至靈至異,非諸山 可擬其萬一者。今青龍為震方之神,神火為《離》明之 焰。山曰岱宗,門曰「配天」,所關詎尟少哉?火主鬱鬱而 不宣洩,則醞釀以至於焚。今朝廷之鬱何如?欽點之 閣員,遷延數月;行取之科道,淹滯八年;九卿六垣之 印信,半置塵封;連章累牘之奏聞,益高天聽。泉石多 沈淪之侶,廟廊懸虛曠之銜。在內之人情鬱甚矣。九 邊之兵馬半抽,而折衝上下之魚書踵至;四海之芻 糧再倍,而中澤哀鳴之鴻雁無歸轅。蹄盡而無可望 之菑畬,丁壯空而無可徵之庸調。官民總屬難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