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5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此山而生孔子。今其麓有宣聖廟,西南有觀川亭遺

址。亭東有坤靈洞,元時嘗有人持火曳絚而入,比三 四丈,忽隙間有光,睹一室,口廣兩楹許,中橫石床石 枕,皆天成。」元周伯琦詩:「五峰鴈列岡巒秀,一洞龍蟠」 氣象雄。河潤周知流澤遠,頂圩猶見肖形同。

按《山東通志山川》:「尼山在兗州府曲阜縣東南五十 里,一名尼丘山,孔子應禱所生之地。」

按《兗州府志山川》:「尼山在曲阜縣東南六十里,其左 泗水,其南鄒,即顏母所祈而生孔子處也。」《祖庭廣記》 曰:「顏氏禱於尼丘。升之谷,草木之葉皆上起;降之谷, 草木之葉皆下降。其山五峰連峙,謂之五老峰。中峰 之麓為宣聖廟,廟東為中和壑,沂水出焉。」《水經注》曰: 「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是也。流而下注為智 源溪。溪流而南,其上為坤靈洞。洞有三門,中為一室, 廣可兩楹,有石床石几,皆天成也。元時鄒尹司居敬 刻孔子石像於中,其後為兵所損,子孫奉之,葬於山 巔。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孔子誕生之地,封尼山為「毓 聖侯。」

按《曲阜縣志山川》:「尼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啟聖王與 夫人顏氏禱於此山而生孔子,山之麓建夫子廟,東 有坤靈洞、觀川亭,西有五老峰、智源溪,南有文德林、 魯源村,北有中和壑、升仙橋。五峰崒嵂,八景羅列,萃 天地之精英,鍾山川之和氣。其脈起泰嶽而抵太行, 真古今之勝概也。」

按《鄒縣志山川》:「尼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即顏母所禱 處也。其東有顏母山,其西有昌平山,山脈皆自泰山 來,其外眾山連絡環拱,不可勝數,若尼山之翼云。」

尼山部藝文一

《尼山贊》
元·湘王

「尼山巖巖,魯邦是瞻。降靈自母,孕聖歸男。」既驗以形, 遂徵以名。一誠感格,萬古文明。

《重修尼山書院記》
虞集

尼山,去曲阜東南六十里,今屬滕州,鄒縣在滕西百 里,鄒東六十里。其山五峰列峙,中峰則所謂尼山啟 聖王夫人顏氏所禱而生聖人者也。山皆石,其巔多 蒼柏,諸小木皆巨葉。霜露既降,絢如渥丹,升降各塗, 升之谷,草木之葉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葉皆下垂, 無或交戾反刺者。其東岸有石洞,曰「坤靈之洞」,中有 夫子石像,臨水與顏母山對。北則防山,夫子合葬其 父母處也。今書院在其中,前有智源之溪,後有中和 之壑。往昔奉尼山之神而祠曰毓聖侯。其左有夫子 之宮焉。宋慶曆癸未,四十六代孫襲文宣公、知仙源 縣宗愿作新宮廟,有殿,有寢,有講堂,有學舍,有祭田。 自是歷宋、金至於今,蓋三百餘年矣。「宮不知何時廢。 我國家奄有中夏,尊崇孔子之道,歲月寖久,典禮斯 備。」至順三年,衍聖公思晦請復祠廟,置官師奉祀,因 薦彭璠可用,以為山長。三年至官茇,舍山中,具羊酒, 告山之神,召近鄉父老受神賜,告以興廢之故。明日, 鄉父老各以其人至,遂除荊棘,撤瓦礫,得殿及門之 故基,諸舍之所在,次「第而見,將告諸鄒縣而經營之。」 山東肅政廉訪司寧夏楊公訥命同知滕州事郝寶 寶領之,首出俸以為之先,而監州李彥博、鄒縣尹張 士謙與郡邑之官屬暨宗子克堅襲曲阜令,克欽宗 族子孫,凡齊魯之境,賢卿大夫士民,出錢而勸成之。 擇木於山,陶甓於野,傭僦致遠,牽車牛,服力役,連畛 載途,飲餉相望,役人而民不知勞。又得古殿遺構之 成材於魯之故家,尤稱巨麗。不數月而大殿成,殿門 成,毓聖侯之祠成。學宮在廟之西,倣國子監制也。作 觀川亭於坤靈洞之上,繼以塑繪聖賢之像成,樂器、 祭器以次第成。迺以明年之上丁,用大牢致祠告成。 噫!其功可謂敏矣。夫朝廷定儀於上部,使「者有司,宣 力於下,以克有成。聖明在上,文運宣通,於斯可徵焉。」 嗚呼!古初開物,天作茲山,太和絪縕,元氣融結,流行 降神,篤生大聖,以立三極,位天地,育萬物,與日月四 時,貫通於無窮。若夫徂徠龜蒙,至於岱宗,雨露風霆, 往作來復,前瞻後際,邈然高深,其詎可測哉!應會有 時,聿奠新宇,不日而成,豈偶然與璠也。得以學官從 事於茲,可謂榮矣。集老且病,舊學荒落,僅克識其梗 概如此。若夫播為聲詩,歌頌功德,式薦明享,勒之金 石,則有待於當今儒林之君子也哉。

《尼山記》
明·畢瑜

丁酉之春,仲月十有六日,余自濟南謁翰林學士王 公於曲阜。又明日,衍聖公偕學士遊尼山。適風和日 麗,一時欣然聯轡者,憲副張公珩、陳公相、余及參議 杜公鋐也。尼山居曲阜東六十里,出城十里,左右累 累然,盡魯、漢諸陵。去二十里,茂林蔥鬱,中有「馬鬣封」 者,顏墓也。及二十里餘,遠近岡巒秀列,隱若龍虎蟠 踞環結而為五峰,此即尼山也。下有夫子廟,廟東有 中和壑,南有觀川亭,亭下有智源溪,匯眾流為川,川 有坤靈洞,俯視之,深黑不可入。相傳中有石床、石枕。 諸公徘徊久之,相與嘆曰:「天下之大,非無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