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5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沂山圖

沂山圖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訂義 易氏曰:唐沂州沂水縣,本漢東筦縣,屬瑯琊郡。沂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四里。賈氏曰:《地志》沂水出泰山蓋 縣。《禹貢》沂水在徐州,在青州者,周以《禹貢》徐州地為 青故也。黃氏曰:公玉帶,所謂東泰山也。

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朱虛。」凡山,丹水所出,東北 至壽光入海。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有三 山、五帝祠。

按:《後漢書郡國志》,「北海國,朱虛侯國,故屬琅邪,永初 元年屬。」《鄭志》曰:有小泰山,公玉帶曰:「岐伯令黃帝 封泰山」,即此山也。

按:《水經》,「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泰山 即「東小泰山」也。

按:《唐書地理志》:「沂州琅邪郡沂水。」有沂山。

按《圖書編山東山考》,沂山在青州府臨胊縣。舜肇十 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禹奠高山大川,沂山其一 也。《周禮職方氏》:「正東青州,其山鎮曰沂山。」沂山在臨 胊南百餘里,即古蓋與朱虛地。顏師古曰:「沂山在蓋。」 《鄭志》曰:「朱虛有東泰山。」考之《水經》云,「巨洋水出朱虛 縣泰山。」酈道元《註》曰:「泰山者,東泰山也。」巨洋水即《國 語》所謂具水,袁宏所謂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 曰胊瀰,一水也,而廣其目焉。西則遠宗岱嶽,東則俯 視琅邪。山之巔為百丈崖,有飛泉下灑,曰瀑布。左麓 為東鎮廟,或曰中有堯柏,背負鳳凰嶺。南有穆陵關, 界長城。書案二嶺之間,管仲所謂「南至穆陵」是也。大 峴、柳龍諸山環其左,石門、仰天、逄山繞其右,嵩、胊、《委 粟》奠其北,金泉、《瀰水》經其後,斯則沂山之靈秀,為東 方之巨鎮也。自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埋沉之祭, 秦祠加車乘騮駒。

按《山東通志山川》:「沂山在臨胊縣南一百二十五里, 西接岱宗,東連瑯琊巨海,即沂水所出。山半有東鎮 廟,廟西有百丈崖,壁立萬仞,形如斧削,路皆蒙翳,有 泉自山巔而下,灑若飛雨,曰瀑布泉,宛有廬峰之勝。 明尚書喬宇篆『百丈崖大字,刻於巖壁』。」

按《青州府志山川》,「沂山在縣北百里,其陰為臨胊,其 陽為沂水。」今《一統志》省志郡志皆入臨胊,而山之奇 峻多在山之陽。杜佑《通典》曰:「沂水隨縣有穆陵山,齊 南界。」《元史·地理志》亦云:「沂水縣有沂山,為東鎮。」則山 之屬沂舊矣。《周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 山,又名東泰山,一曰小泰山。漢公玉帶曰風,后封鉅 「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武帝泰初二年,設祠具,至東 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夫山為 鎮首,又號東岱,非極崇高,何以得名?而《漢志》以為卑 小,何也?」于欽曰:「沂山遠望之則高壓群山,緣坡麓曼 衍八九十里,漸而升,逮至其巔,則失其峻極耳。」此語 得之左思《齊都賦》:「神嶽造天」,蓋以山名東泰,故稱嶽 焉。廣固以南,群山環列,岡巒重複,而沂山一峰出於 雲表,特立數百里之外,左思之言,信不誣也。山頂有 二塚,相傳周穆王葬宮殯於此,故大峴關,因號穆陵。 然召康公賜太公履已曰「南至於穆陵」,其在穆王之 先尚遠也,蓋二塚乃齊東野人之語耳。山下有東鎮 廟,歷代俱載祀典。

百丈崖,沂山之脊,東極於此,從外至其下,「緣山之側 徑而行,可三二里許,頗難於陟降。崖實不足百丈,石 壁峻立,如斧劈然。石罅側出松檜,不知其何自生植 也。」崖下冬有積雪,須四五月乃消。

按《臨胊縣志山川》:「沂山,城南九十里,古稱東泰山,高 巍踞肆,曠遠宏深,為眾水之淵源。《周禮職方氏》五鎮 之一,山之東谷為東鎮廟,規模宏麗,松柏皆數千年 物,歷代石碣森立。自黃帝封東泰山,禪丸山,漢武設 祀具祀之,後世修之不絕也。廟西南五六里為百丈 崖,嶄絕雲表,其上復十五里,有法雲寺,寺基下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