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底柱山部藝文一

《砥柱山銘》
魏·徵

「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三門賦》并序
趙冬曦

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蓋夏后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 也。次于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頂平闊,夏禹之廟在焉。西有孤石數丈,圓如削成。復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 ,中曰「三堆」 ,西曰天柱。湍水從黃老祠前東流,湍激蹙于蝦石,折流而南,漱于三門,包于廟山。乃分為四流,淙于三峰之下,抵于曲限,會流東注。加以兩崖夾水,壁立千仞,盤紆激射,天下罕比。時以內兄牛氏壯而遊焉,相顧賦之,《以紀奇跡》。

「大河瀰漫,上應天漢。濬靈波于積石之西,瀑懸流于 崑崙之半。茫茫禹功,茲焉會同。」鑿連巖而瀉瀲,羅崛 島以攢空。闊兮若橫兩闕于江上,岌兮若稜三山于 海中。崇山嶔崟,呀水淙射。左右飛濤,起伏相擊。截奔 湍兮躋石臺,目霍濩兮心徘徊。三峰砥其卻立,架崇 門以洞開。連嶂紆河以壁峭,疊巘喬空而半頹。洪流 蹙折以坌涌,漱湍崟窟而相磓。苞巒祕隒,砯其鼓作, 徊澩澎瀑,灕以山摧。奔濤迅澓,紛其蕩駭。蓬渤滑淈 霍以雲迴,盤渦窙寥以谷施,奔石砰磕以成雷。拗怒 未洩,橫流逆折,合如地轉,散如天裂,搖騰䂬嶼,刷蕩 穴。硉巖腰而沫沸,淙隘口而湍咽。然後澡雲霽靄, 收濤卷瀨。汨沄沄以無聲,漫浩浩以東會。總四流而 混合,注三穴而滂沛。泛洪漣於大磧之東,薄餘怒於 天池之外。當其時也,山獸驚躍,水禽亂飛;魚獺沉潭 以不動,獑猱拱樹以相依。竄鮫人於洞壑,帖舟子於 漣漪。莫不愁白鷺之初下,歎黃牛之暝歸。若乃降望 金門,忀徉石觜,窮巖萬仞,一曲千里。松歷歷而生涯, 草鬖鬖而覆水。雲蓬茸兮歷地生,風颼飀兮百籟驚。 猿惜暮以悲叫,鳥辭春而不鳴。阽嵲屼兮杪崢嶸,飛 客心兮動客情,憐石菌之冬茂,賞瑤芝之夜明,惟夏 君兮永蟄,拜靈廟兮何及?榱梁古兮山鳥棲,階壁蕪 兮野鼯入。感微禹之歎深,亢幽歌以佇立。歌曰:「中負 石兮空自奇,客乘查兮何遠為?君不見虛舟之泛泛, 浩乘流而不羈。」

《底柱賦》有序
唐·肅

按:底柱在冀州大河中流,禹導河自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又東至於底柱,然後至孟津,過洛汭而復北折焉。蓋河自龍門既決以來,奔騰迅怏,勢不可遏,至是而齟齬之,乃分為四流,貫於三門之下,然後力殺而行緩。故酈氏注《水經》,謂底柱、龍門,皆禹所疏鑿也。昔蘇子瞻賦灩澦堆,以為蜀江,會百水而至於夔。瀰漫灝瀚,橫放大野,而峽之小大,曾不當其什一。苟無是堆,則瞿唐之險,當不啻此。余謂「底柱之功,亦有類於《灔澦》」 者,故述而賦之。賦曰:

黃河之流,西來數千里兮,貫長城而南馳。激龍門之 險阨兮,霆奔電掣,氣洶湧而莫支。歷華陰而徑趨兮, 乃折流而東下。勢若萬騎御枚而疾走兮,將悉鋒盡 銳鏖戰於平野。「何底柱之崔巍崒嵂兮,獨凝立乎中 流。」儼一夫之當關兮,強兵悍卒,睥睨退縮,不敢運其 戈矛。惟崇伯子之敷土兮,導浲洞而平之。鑿茲山以 疏洩兮,剖三門之嶔巇。然後洪波巨浪齟齬而不騁 兮,分流析派,間度以逶迤。指孟津而逾《洛汭》兮,遂東 極於大邳。苟非是以中梗兮,曷以殺天吳水伯之淫 威。余嘗駕方舟而遠求古蹟兮,誓將豁心胸於浩蕩。 過黃老之神祠兮,溯蝦石之泱瀁。睇連天之脩楹兮, 于雲霄而直上。濁波汨汨包其下兮,顯神功於俯仰。 使昔懷襄之莫救兮,匯四海為一區。上巢下窟之赤 子兮,殆皆戢以為魚。覽斯險而慨歎兮,雖天造而地 設。微元聖之大智兮,孰能成夫萬世之烈?彼蜀江之 灔澦兮,羌地勢之所同。誦金聲於《儋叟》兮,信物理安 危之所從噫吁!世道降兮,風移而俗偷。頹波汗漫 兮,忌剛而茹柔。魚蝦鼓舞兮,蛟龍鬱愁。豈無吾人之 底柱兮,障百川之橫流。

《觀底柱記》
呂柟

「底柱,在平陸縣東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西來,至是微 折而南,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金駱 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河中。今年內濱祁公谷 泉,儲公約往觀之,乃七月三日至平陸,同劉虞州緣 河北岸,崎嶇而東,至其下,登拜禹廟,出臨先門,蹈禾 黍中,迤邐南望,彷彿窺其形狀,但為雙樹所蔽蘙爾。」 既坐,三公問:砥柱何在?群指而未得。予曰:「西岸雙樹 蔽蘙,而突兀祠前者是也。」乃自臨先門之磴而下,東 緣河滸至懸崖,去河咫尺,倚崖而立,南望斯柱,形狀 峭拔,與河中諸峰不同。時暴雨新下,大河泛漲,是柱 頗偏西岸。予又疑曰:「往何以謂之柱在中流邪?」《虞州 子》曰:「河至秋闌冬後,則東流倒于西」岸,而是柱正當 中爾。諸公更欲前進,求至其所,而路益隘阨。內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