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中寺,唐人有《天中寺尋復禮上人》詩。

「封禪寺」,五代時高僧貞峻棲此,學《新章律疏》。

面壁菴亦稱初祖菴,在少林寺西北三里許,即達磨 九年面壁處,影石猶存。菴背倚五峰,前臨䨥澗,松偃 蓋,柏參天,為山中勝境。有蔡十署書《黃庭堅頌》,俱鐫 碑寺西。閣下有石刻「面壁之菴」四大字,則蔡京書也。 二祖菴在少林寺南缽盂峰之巔,乃惠可禪棲地。 吏隱菴,宋國博龐元常隱嵩山所築。司馬溫公有詩, 今廢。

控鶴菴在嵩山之巔,宋劉居中居此二十年。詳本傳。 測景臺在告成鎮,即古陽城地也。有石方可仞餘,聳 立盈丈,上植石表八尺刻其南曰「周公測景臺。」按《唐 地理志》云:陽城有測景臺,開元十一年,詔太史監南 宮說刻石表焉。即今表是也。杜氏《通典》云:儀鳳四年 五月,命太常博士姚元於陽城測景臺依古法立八 尺表,夏至日中測景尺有五寸,正與古法同。明嘉靖 九年,巡按河南何天衢言:「登封舊有測景、觀星二臺, 周公遺跡也,土圭、表漏俱存。乞敕委官考正制度,刻 之史冊。」從之。

觀星臺在測景臺北。高五丈,闊二丈。臺背面正中處, 凹入數尺,上下懸直。北有平石三十六方,面為二溜 漕接連平鋪,至盡頭合通,其製難曉。按梁祖暅時造 八尺銅表,其下與圭相連。圭上為溝,置水以取平正, 揆測日晷,求其盈縮。又漢趙爽作《周髀筭經》,與此亦 同。

登仙臺,在少室峰下,漢武帝所築。見戴延之《西征記》。 玉女臺,漢武帝於嵩高山見三仙玉女,因以名臺。見 盧元明《嵩高山記》。

集仙臺在太室山下,漢武帝築。見《通志》。

思仙臺,在少室山下,淮南王築。見《玉海》。

甘露臺,在少林寺,天竺僧跋陀繙經處。

鳳凰臺,在嶽寺之右,唐高宗時,有鳳凰飛集於此。 逍遙臺,在嶽寺後。

覓心臺,在缽盂峰二祖菴之前。南倚峭壁,下臨無際, 乃惠可覓心處也。舊稱「練魔臺。」

望母臺洧水之南,有鄭莊公望母臺。蓋克段置武姜 於城潁之後,故築臺以望母。後感考叔之言,為母子 如初。見《水經注》。

倒景臺在太室南麓,天門之下。盧鴻《十志》之一: 「峻極殿,中嶽廟,正殿九間,宋元舊制,弘麗非常。萬曆 壬子春,知縣傅梅重修。」殿額為宋人書,用顏魯公「麻 姑仙壇體。」

《鳳陽殿》北魏離宮殿名,後改為《閒居寺》。《七佛殿》。 《八極殿》北魏離宮殿名,後改為《西方禪院》。

黃籙殿,在嶽廟之後,今貯《道藏》經函於此。

黃中樓中嶽廟之南門也。門臺高踰三丈,上建樓五 間,修簷曲檻,碧瓦覆之,頗稱偉麗。嘉靖戊午,知縣劉 汝登建,工部尚書朱公衡改名「天中閣。」

逍遙樓,在閒居寺,本魏之離宮也。見李北海碑。 「嵩陽樓」,孟浩然有《陪張丞相登嵩陽樓》詩。

毗盧閣一名千佛閣,在少林寺後。萬曆戊子年建。 藏經閣在少林寺閣後有秦槐,文潞公作詩詠之。 嵩陽書院在太室南,舊名太室書院。五代周時建。宋 至道賜太室書院,藏《九經》。是年河南府守臣上言,「甘 露降于書院講堂。」景祐二年重修,更今名,賜田一頃。 金元廢。明嘉靖間即嵩陽宮故址建二程祠,仍稱嵩 陽書院。

潁谷書院在潁陽城西北。舊宣聖廟故址,未詳創自 何時。至元五年,重建先師殿,旁祠潁考叔。登封尹閻 詢具始末請之。河南郡使者聞於朝,賜額「潁谷書院。」 見《元禮部尚書王沂碑》。

萬歲亭漢武帝元封元年建,亦見《西征記》,今廢。 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見《括地志》。

「聖水亭」在嵩高山後。

「芝和亭」在「太乙泉」之左。

甘泉亭在崇福宮後。

立雪亭,在少林寺,即二祖神光立候達磨之所,傳稱 「雪深過膝不動。」

「景雲亭」在嵩山下。

觀瀾亭在石淙。

飛泉亭在盧巖寺後,瀑布之前。

「生賢亭」在嶽廟峻極門內。壁畫申甫像,今亭尚存,像 剝落矣。

御香亭在嶽廟峻極殿東。

「御帛亭」在峻極殿西,二亭為朝廷遣祭置香帛之所。 「樾館」,盧鴻《嵩山十志》之一。

弭節堂在嶽廟西便門外稍北,為使者致祭齋宿之 所。洪武中建,萬曆戊申,傅梅重修。

「廓然堂」在少林寺方丈東。前巡撫河南都御史蔡公 汝楠建,今廢。

草堂,在太室下,盧鴻建,見《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