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伊闕山圖

伊闕山圖

按《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七月辛巳,晉知躒、趙鞅 帥師納王,使女寬守闕塞。」《闕塞》,洛陽西南伊闕口 也。

按《水經》,「伊水又東北過伊闕中。」伊水,逕前亭西。《左 傳昭公三十二年》:「晉箕遺、樂徵,右行跪濟師,取前城 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陽西南五十里,伊闕外前亭矣。」 服虔曰:「前讀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闕,晉大禹 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 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焉。《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 女寬守闕塞」是也。陸機云:「洛有四闕,斯其一焉。」東巖 西嶺,並鐫石,開軒高甍,架峰西側,靈巖下,泉流東注, 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賦》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 達聰」也。闕左壁有石銘云:「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以下,蓋記水之漲 滅也。石壁又有石銘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 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 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三十二年左傳作二十二年跪作詭 按:《隋書地理志》「河南郡伊闕。」舊曰新城,東魏置新 城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有伊闕山。 按:《太平御覽地部》闕塞山,《洛陽記》曰:「在河南縣。」杜預 云:「洛西南闕口也。俗名龍門。」

按《明一統志河南山川》:「闕塞山在河南府城西南三 十里,一名伊闕,亦名闕口,俗名龍門山。」

按《圖書編》《河南山攷》:「河南府山曰龍門龕,在府南二 十五里,兩山對峙,東曰香山,西曰龍門,石壁峙立,伊 水中出,又名伊闕。壁間鑿石龕石佛,大小千數。」 按《河南通志山川》:「闕塞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左傳》 趙鞅納王,使女寬守闕塞,即此。又名伊闕。大禹疏:龍 門,伊水出其間。漢服虔謂南山伊闕是也。一名龍門 山。」

按《河南府志山川》:「闕塞山在縣正南二十五里,郡之 朝山也,一名伊闕,俗名龍門。酈道元曰:『伊水入伊闕, 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春秋》昭公二 十六年,晉趙鞅使女寬守闕塞,即此兩巖間。元魏胡 太后崇信浮屠,琢為佛像,大小不可數計。其像之最 大者,惟賓陽洞』。」

按《洛陽縣志山川》:「闕塞山在縣正南二十五里」,語 同「府志。」

寺觀:寶應寺、嘉善寺、天竺寺、潛溪寺、奉先

寺。

廣化寺,元魏時建。唐無畏三藏咒龍禱雨,神驗叵測。 既歿,葬于新寺。凡歲旱祈請屢應。

以上俱在闕塞山,後魏時建,當時極天下之勝。今廣化、奉先僅存,餘寺俱廢。

香山寺在城南龍門。唐白居易《記》:「龍門十寺,香山為 冠。」

永寧寺,爾朱兆弒莊帝于此。

石窟寺:

右三寺俱在「闕塞山」 ,元魏胡后建。

乾元寺在城南三十里,舊在伊闕東山之巔。魏時建 龍門八寺,惟此為甲,但去村甚遠,屢被盜警。嘉靖庚 申,僧道連等謀遷于山之麓。

皇覺寺在城南三十里伊闕山之陽。唐開元七年修, 萬曆十三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