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印山
此處缺少一幅插圖。請考慮協助將書中此處的圖片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Montains and Rivers - pic185 - 天印山.png或.svg命名。 |
考
按《洞天福地記》:「天印山在昇州上元縣洞元觀,仙公 行化處。」
按《廣輿記》:「江寧府方山在府東南,一名天印。始皇時, 術者言金陵有天子氣,乃遣朱衣三千鑿方山,疏淮 水以斷地脈。」
按《江寧府志》圖考,天印山在府城南四十里,高一百 十六丈,周迴二十七里,四面方如城,又名方山。東南 有水,下注長塘,流溉平陸。入山至定林寺,亦極幽閴。 其山最高處,不生雜樹,惟蔓草遍布如茵。秦淮經其 下。《輿地志》云:「湖熟西北有方山,山頂方正,上有池水。」 《丹陽記》云:「形如方印,故名天印山。」
按《上元縣志山川攷》:「方山一名天印山,在縣東南四 十五里,高一百一十六丈,週迴二十七里,四面方如 城,上有石龍池,下有葛仙公井,一名洗藥池。東南有 水,下注長塘,流溉平陸。」沈約《郊居賦》云:「『聊遷情而陡 睇,識方阜于陽津。帶修篁于桂渚,肇舉鍤于彊秦』。沈 炯詩亦云:『淮源比桐柏,方山類削成』。」
天印山部藝文〈詩〉
《鄰里相送至方山 》,宋謝靈運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甌越。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為盈,遇物難可歇。 積痾謝生慮,寡欲罕所闕。資此永幽棲,豈伊年歲別。 各勉日新志,音塵慰寂蔑。
侍遊方山應詔 齊王融
巡躅望登年,帳飲臨秋縣。日羽鏡霜潯,雲旗落風甸。 四瀛良在目,八㝢宛如見。小臣竊自嘉,預奉《柏梁讌》。
下方山 梁何遜
寒鳥樹間響,落星川際浮。繁霜白曉岸,苦霧黑晨流。 鱗鱗逆去水,瀰瀰急還舟。望鄉行復立,瞻途近更修。 誰能百里地,縈繞千端愁。
登方山絕頂 明許穀
天印山高四望遙,振衣同上興飄蕭。深巖藉草秋仍 茂,絕頂清池旱不消。散睇青巒圍錦甸,舉頭蒼靄接 丹霄。洞中卻愛棲真者,不信人間有市朝。
方山 顧起元
瑤壇何代紫泥封,知是方壺第幾重。翠壁春雲深薜 荔,丹泉秋露濕芙蓉。金庭別構仙人館,玉杖難攀詞 客蹤。獨有龍池清可濯,幾迴支策過東峰。
方山定林用韻二首〈有序〉 張如蘭
戊申春,留都妖言,有李王糾眾數萬,于某日方山誓師。大司馬孫公以為變,命蘭往偵之,疾馳入山,絕無影響。于方丈中得《楊水部》二詩,和韻而歸。次日反命,以詩復,大司馬笑而止。
四際蒼煙合,重圍曲徑遙。狐蹤無可覓,鶴侶似相招。 梵行因僧覺,閒情與世超。山頭一長嘆,螺髻滿青霄。
其二
寒嶺雪不濕,荒茅火盡然。乾坤自寥落。巖壑總鉤連。 鳥影雲霞外,龍精水石邊。朅來占色相,幸得此攀援。
天印山部紀事
《江寧府志》:「秦始皇鑿金陵山,疏淮水,方山乃鑿處。 吳大帝為葛仙翁立觀方山。」
宋何尚之致仕退居「方山。」
齊武帝嘗幸方山,欲為離宮,期勝新林苑。徐孝嗣曰: 「繞黃山,款牛首,乃盛漢之事。今江南未廣,願少留神。」 乃止。
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齊人跨淮立水柵度兵,夜至 方山,周文育等各引還。齊兵自方山進及倪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