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號矣。周時名其源澤為句曲之穴。案山形曲折,後 人名為句曲之山。山間金陵之地有四十七八頃,是 金壇之地肺也,居其地必得度世。」許邁《別傳》曰:「延陵 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茅山記》曰:「大茅山獨 高處,元帝命東海神埋大銅鼎于山頂,深八尺,上有 盤石鎮之。」又曰:「秦始皇三十七年,遊會稽,還,于此山 北埋白璧一雙,深七尺。李斯刻篆璧,文云:『始皇聖德, 平章山河,巡狩蒼川,勒名素璧』。」又曰:王莽地皇三年 七月,遣使者章邕陳獻銅鐘五口,黃金百鎰,贈之于 三茅君。又曰:中茅山,其山獨高處,司「命君埋玉門丹 砂六千斤于此處,深二丈,上有盤石鎮之。其山左右 泉流下,皆小赤色,飲之延年益壽。」左真人就同命乞 得一十二斤,以合九華丹。山頂石壇、石案香爐,今存。 又曰「小茅山」,漢武帝以建武元年三月,遣使吳倫賫 金五十斤,陳獻三茅君,今山頂有埋金處。又曰:「開成 中,高修女真侯仙姑絕糓六十餘年,壽逾百歲,常棲 息此山,入洞府獲睹徵祥。」又曰:「咸通中,東海蓬萊觀 龔道者初入此山,斷糓茹芝十餘年,後因正月朔旦, 焚香洞門,恍惚之間,得入洞中,經由一十三日,備見 洞府巖壁山川、星辰日月,靈異難詳。」又曰:「昔仙人捧 一大石臨嶮上,是謂神設,一人推之,若欲崩墜,百人 推之,亦復如故。」《真誥》曰:「中茅前一長嶺,直亙大茅山 後,古多積金寶,故因此著名。貞白依東流水,合神丹 遺壇,竈存疊玉峰。」大茅山東南,三山積疊,亦有洞穴, 俗多呼疊石,石與玉猶為同類,山作三角,又呼三角 山,殊無影響,今去葛仙翁相近。《太上三洞寶經》曰:「大 茅山有銅鼎,可容四五斛,刻甚精好,在山」最高處,入 土八尺餘,上有磐石掩鼎,每吉日,遠近道士咸登山 瞻視,無復草木。壘石為小壇,昔有小瓦屋,為風所倒, 兩弦法日月也,三尺法三才也,羽山之銅所作,神變 隱顯。《真誥》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谷,謂之方山。其 下有洞室,名曰方臺,洞有兩口,見于山外,與華陽通, 號為刖宇幽館也,得道者處焉。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江南名山茅山在建康府 句容縣東南六十里,鎮江府金壇縣西南三十五里, 唐置茅州,一名句曲山,言山形如句字之曲,三茅得 道之所。」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鎮江府茅山,在金壇縣六十五 里,即三十六洞天,華陽第八洞天也。漢有三茅來治, 故名。《真誥》云:「金壇華陽之天,茅盈之祖濛得道,號金 壇。」

江東路建康府:三茅山,在句容縣南五十里。《山記》云: 漢時有三茅君,各乘一鶴來此,故名焉。秦始皇聞民 間先有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昇入太清。時 下三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于是有尋仙之意, 後有茅盈、茅固、茅衷,即三茅君也。大茅山,元帝命東 海神埋大銅鼎于上,有磐石鎮之,秦始皇命李斯篆 《璧文》。

按《三才圖會》《茅山圖考》,茅山有三峰,最高者為大茅 峰,草被之,其綠如敷,而茂樹清泉,復相映帶。上山二 里,至崇禧萬壽宮,其東有東西楚王澗,自華陽洞西 三水合流,趨宮之前,相傳昔楚威王遊憩于是宮,蓋 梁陶貞白華陽下館。入門有崇臺三級,甃石堅緻,名 「拜章臺」,宋徽宗時物。宮又有陶貞白、王遠知祠,出宮 東行,折入而南,約五里,經朝山亭。又上緣崖而行,道 益峻險。金壇諸山,遠列雲霧,竦慄不暇。又一里,為聖 祐觀,據峰之巔,大茅君昇仙處。東北五里,閱喜客泉。 甃以石,圓徑丈,深可半尋,眾鼓掌即湧沸津津如散 珠,否則湛然。山復有撫掌泉,在昭明讀書臺下,與此 泉同,誠異蹟也。涉澗東折數百步,二碑矻立草中,其 一宋景祐間賜觀額敕牒,其一晏元獻《五雲觀記》。又 東百步至華陽洞,道家書謂為三十六洞之八,周百 五十里,名「金壇華陽之天。」上巨巖如削,有「華陽洞」三 大字,旁多昔人題名。洞外兩石相拒,狀如掀唇。後人 累甓而為垣,以防失足,而復亭其上,以俟遊者。自其 左循石級俯首而入,岩泉點滴,下多積水,蓋洞有五 門,此南面之西便門也。洞右東下數百步,有石柱,洞 口偪仄,僅容一人。經仙人洞西折,歷馬迎街,度石梁, 上元符萬壽宮。宮陶貞白故宅,中亦有拜章臺。臺之 右二碑,刻宋理宗書「聖德仁祐之殿」六大字,并前元 賜印劍。環山省劄。登方丈茅峰,當其前。歲庚戌三月, 三茅君現形大茅峰西,足躡祥雲,金光繞身,食頃而 散。出山一里,入崇禧觀,其右王法主墓,前二石表猶 是唐物。北折幾三里,有古松千株,殿角出其中者,祠 宇宮也。宮祠三茅君道祖,有唐石刻。北折五里,至玉 晨觀,即所謂金陵地肺,天下第一福地者也。東晉許 長史父子並于此得道,其前池曰雷平,《真誥》謂昔雷 氏養龍之所。池之南為伏龍岡,上有唐元靜先生含 光墓。觀門列石古檜十四,傳為許長史手植,大逾合 抱,紋皆左紐。觀東檜下有古井,石欄刻字已半漫剝。 晉許真人丹井觀兩廡及庭古碑二十有五,其間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