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緣梯而升。自白嶽西南行五里,至桃源嶺。重巖夾 峙,結小屋,曰「中和亭。」亭下二巨石蹲伏,色黧黑。中有 白質成突睛,曰「石鱉塢。」塢旁大壑,深不得其底,但聞 水聲潺潺出草樹間,曰「桃花澗。」渡澗近西,乃有石罅, 方廣若門,曰天門。門下舊有石楠一株,大數十圍,門 下諸石,如伏犀馴象。入門東南行,聯巖如城。其第一 曰彌陀巖,即密多巖也,今有密多院。《祥符經》云:「木罅 中出蜜,長吏嘗遣取之。」梁任昉為太守,遂止。皆誤傳 也,乃僧取梵書波羅密多義耳。第二曰觀音巖,視彌 陀稍劣,前一石色正綠,昂啄而躲尾,曰「鸚鵡石。」第三 曰「羅漢洞」,稍加大焉。二石龍循洞門旁出,鱗骨隱隱, 蹴之疑為石子所砌。諦視之,石肉相結,復意其為真 龍也。第四曰「龍王巖」,視觀音加劣。巖上飛泉灑灑落 巖下如雨,曰「珍珠簾。」簾前有池,池未嘗溢,亦未嘗涸。 曰「碧蓮池」,瀦水沸散于西澗,曰「龍池泉。」西巘有虎跡, 如泥淖所印者,曰「黑虎嶺。黑虎西行折南里餘,至車 谼嶺,其峻視白嶽倍之。車谼南二里,至真武觀。觀後 一山突起,如屏倚天,所謂『齊雲巖』」也。「雲巖」二字,內翰 程珌所題。明嘉靖丙辰,世宗以祈禱有應,曰齊雲山, 敕建太素宮。左一峰曰石鼓,右一峰曰石鐘。夾屏兩 峰曰輦輅。觀前水如帶,委蛇而東,為石橋以渡。南直 觀門數百步,一峰挺然拔出蒼莽中,不與群山相屬, 曰香爐峰。左右西崖之門,有巨石特起,又謂之「淩虛 巖。」橋西高巖中斷,一小峰離立巖下,曰「捨身巖。」巖西 行上浮雲嶺,南下數十步,仰視棲霞洞。其頂橫臥一 石如螮蝀,曰「鵲橋。」下有洗藥池,左崛起巨巖,曰「紫霄。」 前一石銜尾封脊,引頸欲鳴,曰「橐駝。」西北人立數峰, 有堆翠如螺髻者,曰「三姑。」有矯矯類力士之舉金牛 者,曰「五丁。」又有類道人比肩垂紳而來,曰「五老。」南一 石卓立,曰「天柱」,險不可即別一徑,通獨聳巖一澗,自 西北逶迤而來,散而為并者九。北三里一石洞,屏榻 整然,殆異人隱處。又北一里五峰並峙,而中稍高,曰 五鳳樓,上有石,人呼之,隱隱若有應聲。西北有沉香 閣,草木蒙茸,蛇虎潛中,不能往也。元武殿,初創自宋 寶慶間,真像相傳百鳥銜泥所塑,然曾經火,一髮不 燬,其異如此。
獨聳巖,高三百仞,周十五里,頂有池水,清徹可鑑。崇 崖凡數曲,里人鑿渠引水下出,溉田千畝。
白嶽山部藝文一
《遊齊雲山記 》明·李汛
新安多佳山,而齊雲巖與黃山為最。巖周迴百餘里, 高三百五十仞,視黃山僅百之一,而恢怪神詭,足與 爭雄。予嘗一遊焉,每思繼之。及讀學士程《篁墩記》,如 畫在目,自是以為可不再遊矣。今年巖之道士汪泰 元號養素者,遣其徒方瓊真來告曰:「吾師近得巖西 異境數處,皆人未見者,願一覽焉。」予曰:「有是哉!」遂戒 輿破曉而行,六十里至白嶽嶺,乃舍輿而躋,遇亭輒 少憩。至午,養素迓于虛危之池曰:「來遊君子,旦來暮 返,往往至是而止。竟未知有巖西之勝,請為先驅。」西 行數十里,一石橫可五丈餘,深半之,高又半之,上覆 如閣,養素室其下,因名退思。左鑿巖,引泉一線,入而 為井,淵然一涵,右古松一株,不知何代物也。出巖西, 上浮雲嶺,南下數十步,仰視棲霞洞。其頂橫臥一石 如螮蝀,曰「鵲橋。」下有洗藥池,取盥者謂能去痍。左崛 起巨巖,曰「紫霄」,其下可避風雨。前一石銜尾封脊,引 頸欲鳴,曰「橐駝。」西北人立數峰,有堆翠如螺髻者,曰 「三姑。」有矯矯類力士之取金牛者,曰「五丁。」又有類有 道者比肩而來,曰「五老」卒。然遇之,不甚疑其為山也。 南一石卓立,曰「天柱」,險不可即,乃轉天獨障,障之巔 夷曠,可坐數百人。予曰:此蓋天造,以憩遊者,宜亭其 上,養素欣然。一澗自西北逶迤而來,幽漠瀄汨,而為 潭者三,散而為井者九。井視潭加小而深,為龍所宅。 澗口飛瀑,若晴雪滿山,清沁肌骨。北三里一石洞,屏 榻整「然,殆異人隱處。又北一里,山峰並峙,而中稍高, 曰五鳳樓,上有石,人呼之,隱隱若有應聲。嗚呼異哉!」 養素又謂:「西去十五里,有巨石飛跨兩山間,長五十 餘丈,廣十丈,其下去地百尺,人間無此橋也。」迫暮,未 及往,亟循故道返,月色已在榻矣。明旦,登天鼓峰,緣 絕壁而上,若有挾之者,不覺遂至其巔。予曰:「嗟乎高 哉黟祁歙、婺之山,煙樹歷歷,一目盡矣。」時風烈甚,即 下夷處,回視棧勢峻絕,卻股栗自危。頃之,南轉峰陰, 擬觀白龍、烏鵲諸洞,聞幽籟颯颯出深谷中,遂止。因 語養素曰:「名山近在百里,且不能窮,而欲遐想,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