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平山

天平山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平江府天平山,在城西二十里, 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鎮也。楊備詩云:「人間多少 嶮巇路,縱是天平還不平。」

按《廣輿記》:「天平山在蘇州府城西,群峰拱翠,俗呼萬 笏朝天」,郡之鎮也。有白雲寺。宋參政范魏公奏請賜 名,又有公之先壟在焉。

按《圖書編》:天平山攷:天平山在縣西二十里,吳之鎮 山也。山腹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 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于世。有卓筆峰、巾子峰、 五丈峰、石龜、照湖、鏡、毛魚池、大小石屋,蓋因好事者 得名。山皆奇石,山半白雲泉,為吳中第一水。《姑蘇志》 云:「在支硎南五里,最多奇石。」今按:此山峰巒峭拔,石 皆林立,亦無樹藝,由以「賢達」名也。

按:《蘇州府志山阜攷》:「天平山在支硎山南五里,視諸 山最為」請幫助識別此字。崒,其林木亦秀潤。山多奇石,詭異萬狀,有 卓筆峰、飛來峰、五丈石、臥龍峰、巾子峰、毛魚池、大小 石屋。其山頂正平,曰「望湖臺」,即遠公菴遺跡。上巨石 圓而面湖者,曰「照湖鏡。」山半有白雲泉,別有一泉如 線,注出石罅,尤清洌,曰「一線泉。」宋僧壽老始發之。有 古松蟉糾如蓋者,曰「華蓋松。」又有穿山洞、蟾蜍石、龍 頭石、靈龜石及龍門南趾,有白雲寺,范文正公祖墓 在焉。其西有筆架峰,其後群石林立,名「萬笏林。」萬曆 間,范參議允臨構為別業,臺池亭館,極一時之盛,今 亦廢矣。其東為翁家山,為雞籠山,連屬金山。

金山,亦天平支隴也。初名茶塢山。晉宋間,鑿石得金, 易今名。楊循吉《金山雜志》云:「山故多羙石,巉巉高聳, 皆碧綠色,或至十餘丈,有壁立之勢。其左有石,尤偉 而峭,或題其上曰『最勝』,字徑丈餘,相傳五代隱士陸 遹所書,今為人斧去。又一石在山半,曰繙經,方石二 丈餘,平坦如砥。石梁一,橫架兩壁,脈理不聯,無所根」 蔕。其下空洞通人行,或謂類天台石梁,因名「羅漢橋。」 泉一在石壁上滴,下池承之,冬夏不竭,名曰「珍珠泉。」 山頂上盤石有坎,闊三尺許,長二丈餘,深不可測,水 瑩綠,大旱不涸,名曰「雲瀨。」其趾有育王塔、方石池、文 殊菴在焉。東南為牛眠崦。此山近為採石者破壞,循 吉所記,十不存一矣。

「金碧山」在天平山東一里,牛頭塢普賢寺後。

秦臺山在天平之右,與笏林相鄰。巔峰大石,刻「秦臺」 二大字,相傳始皇遊會稽嘗登此,故名。一名晨臺,又 名神臺。其南則羊腸嶺,嶺右為白羊山,嶺之南為赤 山,長可數里,土石多赭色。

仰天山在赤山東,距天平不五里而近,舊名馬鞍山。 宋范文穆公營墓于此,以近天平山,且慕文正為人, 故改今名。傍有覺巖寺,為文穆奉祠之所,今廢。 按:《吳縣志山川攷》:「天平山在支硎山南五里。」

臥雲堂在天平山獅子巖下,范仲淹讀書處。

古松在天平山獅子巖下。自地崛起,甚怪。正中一榦 聳拔如幢,延袤二畝,號「眠松。」張即之書「臥雲」二字扁 之,云范文正公讀書處也。

晉給事中江纂墓在天平山下,地名上沙。未孫起卿 于其地獲墓甎刻文略云:「纂養父諶,本父迺, 宋范文正公高祖履冰墓在天平山左麓。」

范文正公祖墓,在天平山三讓原。

范師道墓在天平山寺西。《趙抃誌》

范成大墓,在天平山南上沙村公營,先隴時更名「仰 天山。」舊有覺巖寺,奉墓祀,後廢。

天平山莊,范參議允臨所築。

雲泉菴在天平山范文正公祖墓傍。宋慶曆間,僧明 遠建。元末燬,明永樂間再建,天順間又燬,萬曆間,文 正裔孫惟一、惟丕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