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廣輿記》:「常州府張公洞在宜興縣,即漢張道陵修 煉處。」

玉女潭,在張公洞南山半深谷中,三面石壁,下插深 淵,石梁亙其上。舊傳玉女修煉于此。

按《三才圖會》張公洞圖,考周處《風土記》謂漢張道陵 修僊于此。洞面西北,其周五里,唇有石,相距丈許,上 一石橫亙,宛若門闕,上皆飛巖峭壁,嵌空邃深,駭人 心目。下數百步,洞益空豁,石壁三面,儼如堂宇。其通 明處,可方數丈,謂之天窗。雜樹蒙翳,天光下垂,傳為 吳赤烏中震霆所闢。上石乳萬株,異形詭狀,不可摹 繪。時有泉下滴,人默承之出洞,衣潔如故。稍有言其 滴處遂痕,歸必浣滌,亦甚異也。中一臺,崇三丈,面可 坐百人,俯瞰冥窅,足不能措。臺南石刻「張公洞福地」 五字,道書謂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其五十八也。臺 之下,怪石紛錯,欹者、倚者、銳而出者、卻而後者、顛而 欲仆者、拔而起者、橫理者端莊而拱「者、偃者、夷者、將 斷而復續者。與石乳皆蒼綠一色,傅染不逮。又有如 筍之植,如鳳之騫,如禽之怒而走,飢而噬」,蓋洞之妙 至此。洞西壁斜裂,下多亂石。其東一穴類洞,而小人 不敢入。正南壁下,其深黑處云可通後洞。出洞半里, 東折觀後洞門石頗隘。又東南數百步會僊巖,孤峰 側立數仞,橫理若鑿。昔有人見二叟倚石遯形而入, 因以名巖。其下空洞,有泉出焉,自右而趨,潺潺有聲, 極可聽。一斷碑橫臥草際,乃元延祐四年《重修會僊 亭記》。

按《宜興縣志·輿地》篇:「張公洞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湖 汊之上。相傳孫吳赤烏二年,一夕大風雨迅雷,洞忽 自開,高六十仞,麓周五里,洞深五十餘仞,三面皆飛 崖絕壁,不可躋攀,惟北向一竇,廣踰四尋,嵌空可入。 遊者秉炬歷百磴,至燒香臺,夷廣高豁,可坐百人。仰 視一竅,天光透漏,幽谷生白,大石縱橫離立,勢若欲」 墮。色皆碧綠如抹,乳髓滴瀝如疏雨。有僊人房、元武 石、芝田丹竈、錦屏瑤草,奇恠萬狀,時有石燕相飛擊。 行約三里許,南望小洞,通徹於外,徑此而出。道書謂 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風土 記》云:「漢天師張道陵,嘗修道於此,故名。」俗傳張果老 者誤。果老,唐元宗時人。郭璞註《東漢·郡國志》云:陽羨 有張公洞,在晉已有此名,非果老明矣。宋元符逸士 王繹來遊,謂洞以張公名者,非道陵,乃其四代孫輔 光也。且紀其詩有「輔光竈冷留香壤」之句。 會僊巖在張公洞側百餘步,孤峰壁立數仞若琱琢 然。宋紹聖間,有老姥見二叟倚石回睨,已遁,故名。

張公洞部藝文一

《張公洞記         》明·沈周

弘治己未三月,余來宜興,客吳君大本所。二十一日, 大本倡曰:「張洞古福地,吾邦之仙域也,必啟南一遊。」 余笑曰:「業已訂之矣。」於是理舟載酒,從洑溪而南,歷 罨畫溪,迤邐四十餘里,始舍舟陸行。望西南諸山,高 下層疊叢然,莫知所謂洞處。詰之樵人,指盂山曰:「此 中是已。其山於群山最下而小,計其高不過二十仞, 心甚易之,豈靈區異壤能有是乎哉?」冉冉曲經田塍 間,三里許乃抵。已暮,亟由林麓左行,折而北二百步, 路次臨一穴,甚深晦,其唇有雜樹蔽虧,人謂此洞之 天窗也。轉及山椒,則洞口在焉。呀然向西北且隘,有 石橫亙於上,如門楣然。入必俯首,上磨小,方有刻,未 暇讀。門側置片石,楸紋縱橫,云為僊枰,疑好事者設 之。自茲從石級下度,再上再下,崎嶇甚,疲於老足,因 小憩旁石瞰下,冥冥時嵐氣滃渤如水涵,不可儗步, 隱隱惟見石臺耳。暝色漸翳,迨無所睹,乃下山,議宿 道士張碧溪林館,規以明日補所未遊。夜二鼓,雨作, 簷聲浪浪,悵然謂必敗乃事矣。黎明天就霽,即蹶起 厭浥,行濕莽中。喜劇。興熱,卻掖猛進,冉冉焉足若虛 躡,洫洫焉身若淵。墜愈下而境愈奇,乃及臺,而昨俯 見天窗者,今則仰觀之,日光下映,四顧暸然。下多亂 石,傾亞有崩跌勢。「洞傳孫氏赤烏間霹靂所開,天窗 可想其跡也。」臺踞洞北趾,崇丈餘。南面而立,則三面 環見,皆石壁。壁拔地漸高,而偃,如鵬翼騫空幬下。其 中谾谾壁之理,上下皆庚庚,而橫理中乳溜萬株,色 如染靛,巨者幺者,長者,縮者銳者,截然而平者,萏菼 者,螺旋者,參差不侔,一一皆倒縣。儼乎怒猊掀吻,廉 牙利齒,欲噍而未合,殊令人悚悚。乳末餘膏溜地,積 為石椔,數長軀離立兀兀然,色糅青綠可愛。西壁下 作大裂,斜而衍,幽而窅,內多流石錯互。初隨行小童, 誤由洞口岐而入,忽見蹣珊出於罅處。眾訝曰:「何小 子之佻達也?」東壁下一小洞,廁門內有石窪,滴水滿 中。又一洞,正南壁下,中極黝黑,云通半里許,佘闖之 寒氣淰淰襲人,不可久佇。大本則挾僮奴二三輩,執 炬踉蹡而入,覺其挺詣之無難也。非但不能,抑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