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周洪道《雜記》云:「金山在京口江心,上有龍游寺。登妙 高峰,望焦山海門,皆歷歷。以山趾江環繞,每風四起」, 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別有山島,相傳為郭 璞墓,大水不能沒。下元水府亦在此。諺云:「焦山山裡 寺,金山寺裡山。」龍游寺在金山,舊名澤心,不知始于 何時,或云始晉建武。《梁高僧傳》:天監四年,武帝親臨 寺,寺設水陸大會。宋熙寧中,有進士楊諤者,作《金山 水陸因緣》,引此事載于記中,有碑見存。祥符圖經寺 起于唐之裴頭陀,而尚書孫覲《上梁文》有曰:「萬川東 注一島中屹長江介吳楚之衝。」故剎踵梁陳之舊,與 《祥符圖經》頗異。

按《鎮江府志山川攷》:「金山在郡城西七里太江中,自 長山西北起,為五州山,至下鼻浦突入江,起為此山。」 又《地理約義》云:「金山自銀山過脈,其山,又名妙高峰, 又名浮玉山。《道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 去。」故金、焦二山俱借名浮玉。《山海經》:浮玉之山,北望 具區,東望諸畝也。又一名金鰲峰,一名伏牛山。《唐志》: 「貢伏牛山銅器、鱘鮓。」古鑄鏡必於江海之上,故鏡背 多波浪、水藻、魚鳥之紋。唐時鑄鏡于此山。一名獲符 山,又名互父山,又名頭陀巖。《九域志》:唐裴頭陀挂錫 于此,建伽藍于水際,獲金數鎰以聞,明皇賜名金山。 宋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夢遊其處,改名龍遊山。天禧 辛酉,復名金山。其金鼇峰、妙高峰,實一山之統名。今 惟以山之巔名之,非也。山之東半山有日照巖,一曰 朝陽洞,巉巖絕磴,深一丈許,壁上有「日照」字。明正德 丙寅,寺僧構小樓其上,東眺焦山海門,萬頃一碧,旭 日初升,正迎照之,乃山之極險處也。日照巖下為妙 空巖,又名竹巖。明永樂間,僧善聰赴召纂修歸山,傍 巖作室居之。山有善才石,一曰鶻石,又名鶻峰,常有 鶻棲其上,俗名猢猻石,在東麓水中。善才石南為覺 岸,善才石下一小石為至信磯,俱以善才得名。盤陀 石在山東麓,近善才石。東坡詩有云:「中泠南畔石盤 陀,古來出沒隨濤波。」山之東北有龍洞,一名珠洞,即 僧靈坦滅毒龍處。祖師巖一曰頭陀巖,又曰裴公洞, 即裴「頭陀開山得金處,有蟒蟠踞其中,頭陀驅去之, 故又名蟒蛇洞。」金玉懸巖,一名竹徑,在山東南江天 閣下。山有竹,色黃節綠,名黃金,嵌碧玉。又有竹,色綠 節黃,名碧玉,嵌黃金,最奇。又《濟談》:《金山集》:洞之旁諸 石,罕生草木,白如玉,赤若金,灼艷若煙霞浮空。古志 云:「紫金浮玉」即此。未知二說孰是?其三石山,一名筆 架山。東曰巧石,奇峭險拔,類斲削而成,雖大水不沒。 曰石排山,亦曰石簰。其上多昔人鐫刻,水嚙苔侵,悉 不可辨。有桂月島、剪濤石、折葦汀、梳羽巖、夢漁墩、夕 陽城、舞蛟洞、問龍潭,昔人題其勝者,種種不一。又王 伯高曰:此即佛印所云《經》之鸕鶿國也,相傳有郭璞 墓。按《韻書》,排與簰通,此山皆巉石,隱出水面,若木簰 然,故名。元延祐間,總管張廷珪言:「揚子江古號天塹, 舟到金山急流處,謂之攛簰。」泰定間,臺臣檄云:「金山 盤渦旋激,號為大簰,又名龍門,又曰龍渦,傳水深二 百丈,險之甚者。石簰西有龍眼石數丈,即頭簰也。水 大則沒,常有覆舟之患。昔僧樹木《石表》識之,俾舟人 得謹避焉。」

按《金山志略》:「金山在郡城西北七里大江中,又名浮 玉,又名獲付,又名伏牛」,皆相形之比擬而已。金山之 名,其來久矣。自梁天監中,律師僧祐、高僧寶誌已在 金山建水陸會,極其祥瑞,名「澤心寺。」至唐天寶中,有 廣陵靈坦禪師,初于江心金山之北入定蟒洞,降蟒 歸海,乃重開山,為禪宗之始焉。貞元間,裴頭陀建伽 藍,水際獲金數鎰以聞,賜名。李錡奏而易名。皆前人 之誤也。金山之說,本出《華嚴》。此閻浮提外香水海中, 有七金山,遶須彌盧,因海水瀠洄,播溢無定,以金山 鎮之,此山相似而得其名。梵語須彌,此云「妙高」,故亦 名妙高峰,又烏得而疑之乎?蓋天下之名山,皆本同 而末異,孰謂茲山無本?自其遠而言之,「雪山發脈,崑 崙抽幹,五嶽定鼎」,南抵金陵之紫金山;自其近而言 之,以紫金旋北而起五州。自五州入江,以此山奇秀, 威峙中流,萬派朝宗,古德名賢,互相推盛,無得而比 之。雖所擬之名不同,亦其勝之一端也。

浮玉山,《道書》云:「自玉京諸峰若浮而至,故名。」

獲符山晉破苻堅,置俘山下,故名。

伏牛山以形似得名。

「龍游山」宋真宗常夢遊其山,後賜額,故名。

妙高峰,即須彌也。獨出眾山曰「高」,四寶所成曰「妙。」南 方有國,名曰勝樂,峰名妙高,比丘德雲常居于此,善 財童子參之。

金鰲峰,宋端明學士蘇紳有詩云:「僧依玉鑑光中住, 人踏金鰲背上行。」

日照巖在山之東,即朝陽洞也。萬曆間,有僧重開草 莽,號曰「老朝陽」焉。

妙空巖在朝陽之右,谽谺洞豁,縱廣數丈,可通山底。 裴公洞,在峰之側,幽峻奇絕,入深四五丈許。宋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