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宋大中祥符六年改賜「妙智 寺」,今復為白岩。舊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

大同寺在縣東北九十里十一都,天台山下。舊在嶴 西,名「菩提大同。」周顯德五年建,後徙今地。宋治平三 年改大明院,今復為大同寺。

太平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內白雲 峰側,舊名「雲峰」,梁乾化元年建。前對香爐峰,又有晏 坐峰、石鼓、石床、看經臺,皆顗經行處也。舊有雷峰堂, 宋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明洪武初年廢,今重新之。 無相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天台山南。舊 在瑞岩北,名「戲龍」,唐咸通二年建。時有僧師簡以杖 叩臥龍起雨,故名。《遠近勝概》凡十:瀑布潭、石門徑、鹹 水澗、瑞龍、天柱、香爐、紫凝、應澤五峰,寶陀、羅漢二岩。 宋祥符元年改今額,治平中徙今處。

寒岩寺在縣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寒石山。舊名「崇福」, 梁開平元年建,蓋寒山子棲遁處。周顯德中改聖壽, 昭儀孫氏重新之。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聳秀,水 流亂山間,鏘如珮環。院宇周阿,並置岩下。窗扇軒戶, 開闔於煙雲紫翠中。故南山之標勝者,推寒、明二岩。 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福善院,今為寒岩寺。

明岩寺在縣西南七十里三十三都,天台山下。舊名 雲光院,號暗岩。周顯德四年,吳越昭儀孫氏捨貲,俾 天台鎮將陳希靖建。即僧全宰棲禪處,更名「明岩。」介 居岩谷間,道狹不容軌,入門,兩石夾峙,號「石門。」前對 幽石,橫廠飛閣,岩竇嵌空,堂宇半居岩下,大概如寒 石山。宋開寶七年,陞為寺。祥符元年改大梵寺。明初 歸併,今復為明岩寺。寺有十景:雲棲洞、攝石、八守岩、 初來庵、瀑布、水索、幽石、重岩、洞門、響岩。舊傳寒山拾 得隱身之地,今岩中有人跡髣髴,俗稱閭丘太守云。 淨慧寺,在縣西九十里天台山下。舊名「寶慈」,唐乾化 元年僧景瑫建,蓋天台十八剎之一也。舊為隋高僧 飛錫處,及是瑫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禱,以煙至 處為址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舊傳葛元嘗植 蘆數本,故今寺前有蘆峰。

澄深寺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內。舊名 「澄明」,宋治平三年改今額。

真覺寺在縣北二十三里十一都天台山內。隋開皇 十七年建,僧智顗葬焉。龕前置雙石塔,號定慧真身 塔。院有繪像與所賜方袍,今無。宋祥符元年改今額。 高明寺,在縣東北二十里十一都天台山內。按《舊經》 本名高明,唐天佑七年建。今攷所藏錢氏遺墨,乃清 泰三年號智者幽溪道場。今殿前有石經幢,刻云「天 福二年捨入幽溪禪院」,可驗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 淨明,不知何時復今額。相傳謂顗居佛壟,講淨名經, 忽經為風飄,翩翩不下,乃杖錫披荊,尋經所詣。行五 里,風息而經墜。此顗遂即其地營剎。萬曆間,僧傳燈 作幽溪講堂,著《天台山方外志》若干卷。徒孫寒月重 修楞嚴壇鐘鼓等處,台山稱首剎焉。

通圓定慧寺在縣北三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內。周 顯德四年建,蓋德韶國師第一道場也。宋大中祥符 元年,改淨名院。明天啟壬戌,釋圓悟重興。仍舊額。今 重修。

慈聖寺在縣西北八十里十五都天台山內。舊名「聖 蹟。」宋治平三年改今額,後廢。今重建。

九明寺在縣東北三十里十都天台山內。漢乾佑二 年建,蓋僧智顗宴坐九持道場。宋治平三年改仁壽 院,今復為「九明寺。」

大覺寺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六都天台山南。宋乾德 三年建,初號「華嚴道場」,治平三年改今額。政和甲午, 有謝道人者,精於陰陽,嘗欲以寺之支壟就鄉豪易 田,數頃不售,遂謂寺僧為藏基,香積不絕,靈應如響, 緇流仰給,異哉!明初廢而復興。弘治中有謀為葬地 者,倩人焚之,遂廢。今復興。

資福寺在縣東四十五里一都,天台山東麓。舊名「清 化」,赤烏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興化。」隆興初參政賀 允中乞為香燈院,改今額。明初廢重興。

長壽寺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十一都天台山麓。唐清 泰元年建,宋祥符元年改普光院,永樂初廢復興。 闡法寺在天台山南,晉黎護將軍劉元捨宅建,名建 平。舊傳元因遇雨感金錢之異建寺。原在縣南五十 步,後有鴿子和尚徙今地,號鴿子道場。寺側有靈龜 峰,又有綴石,坡陀羅迤邐,草木蒙茂,左右溪流縈帶, 民居皆桃花,熙春彌望,如綺錯焉。宋祥符元年改今 額。紹定四年,縣令潘晉孫篆額。洪武初廢,後許源平 捐貲助建。

寧國寺在天台山西南麓,縣西二十九都。梁普通三 年僧智達斬荊結廬,每誦經則群鶴翔空,紫雲覆頂, 故山名「紫凝。」後建寺名「棲禪。」唐會昌中廢,大中五年 重建。宋祥符元年改今額。天聖四年僧居昱新之,名 法華寺。明初廢。今重新。

慈雲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天台山麓。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