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九十里,南有黃水峰。天姥峰在縣西北,與天台山 相對,孤懸天表,下臨新昌、嵊縣。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金庭山,在紹興府嵊縣,即天台 華頂之東門也。《靈寶經》云:「上有桐柏合生,下有丹池 赤水。」舊志:「山之西有小香爐峰,南有五老峰,後有放 鶴峰,東有毛竹洞,洞口有竹生毛,節覆一節。晉王羲 之家於此,有書樓墨池遺跡。南齊道士褚伯玉建金 庭觀,乃其宅。」

丹池山在嵊縣,一名「桐柏山」,上有金庭洞天,有丹池 赤水。

「桐柏山」在台州府天台縣,上有九峰,王右軍與支道 林嘗習靜於此。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桐柏山在台州府天台縣西北 二十里,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金庭山在嵊縣東七十里,天台 華頂之東門也。《道經》云:『折越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 相連』。《剡錄》云:『積翠縹緲,雲霞所興,神仙之宮也。二池 在山巔,可二丈許,水赤色,勺之潔白,因名丹池山。山 有桐柏合生,故又名桐柏山』。」舊《志》云:「山之西有小香 爐峰,南有卓劍峰,前有五老峰,後有放鶴峰,東有」毛 竹洞天。洞口有竹生毛,節覆一節,亦奇物也。唐裴通 記云:剡中山水之奇麗,金庭洞天為最。其洞即道家 所謂丹霞赤城第六洞天也。其北門在小香爐峰頂, 人莫能見之。晉王右軍家於此,有書樓墨池,舊跡仍 存。南齊道士褚伯玉置金庭觀,乃右軍之宅也。《嘉泰 志》云:「桐柏在天台,金庭在剡。」或又以金庭為「桐柏」,蓋 其山隴聯屬故爾。

按《嵊縣志山川攷》,「金庭山在縣東六十里孝嘉鄉,舊 經云,『崇妙洞天,金庭福地,天台華頂之東門也』。」 按《台州府志山川攷》,「桐柏山在天台縣西北二十里 十二都,由清溪迤北而入,嶺路九折至洞門,一望佳 景豁然,道觀屹處其中,唐司馬承禎隱此。」

按《天台縣志寺觀攷》:「桐柏宮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十 二都,唐景雲二年為司馬承禎建。回環有九峰,玉女、 臥龍、紫霄、翠微、玉泉、蓮華、華林、香琳、玉霄是也。宮當 山心,自福聖觀北盤折而上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 《道書》云:「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晉所治,中有三橋,一 見二隱,木則蘇紆珠碧,泉則石髓金精,人得食之,後 天不老。」《真誥》云:「吳有勾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 三災不至,洪波不登。實不死之福鄉,養真之靈境。」吳 赤烏二年,葛元於此煉丹,故今有朝斗壇。齊永嘉元 年,將軍沈約一千餘人棄官乞為道士居之。唐睿宗 景雲二年,敕為承禎置觀,號桐柏。方置堂時,有五色 雲見。《唐史記》以為祥。禁對內四十里無得樵採,五里 不許遷葬。徐靈府《小錄》:煉師所居,黃雲常覆其上,故 有黃雲堂、元晨壇、煉形室、鳳軫臺、朝真壇、龍章閣。又 有眾妙臺,以篆隸、八分三體寫《道德經》於巨幢,置臺 上,故名。堂下有醴泉,極甘,可以愈疾。太和、咸通間,道 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元稹、劉處靜為記。五代梁開 平中,改桐柏宮。周廣順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宋大中 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觀。政和六年,又於後山建徽 宗元命殿,一如宮制,瓦用青色琉璃,於梭溪上建二 橋,橋上構會仙亭,直南嶺表見洞門一座,內則方丈、 齋堂、雲堂、土地堂、三真殿。又有上清閣、御書閣,閟藏 三朝宸翰,及高宗所臨《晉》、唐帖。二十二年,楊和、王存 中重建三清殿。曹開府勳建三門曹,又於觀北結庵, 賜號「沖嗇。」宮中為院六,一曰經藏,二曰三元,三曰延 賓,四曰清虛,五曰白雲,六曰浴院。歷朝宣賜,則有宋 太宗、真宗御書,共五十三卷。祥符中御衣四事,高宗 《史》《漢事實》《翰墨志》:「高麗僧統所織成經簾二帙,裹吳 越國王所捨銅像天尊一十身,連金銀銅所鑄火燄 臺座,檀香三清像一龕,計二百六十身,玉花八株,銅 三清像,金銀字經二百函。睦親宅昭成太子宮《聖蹟》 四十軸,歷代珍襲供奉。」至明太祖吳元年遘火,化為 丘墟,惟檀香像一龕存焉。洪武中,道士金靜觀、提點 吳惟敬相繼營建。永樂十年,道紀鮑了靜又加新之。 其間架規模,崇飭艷麗,去舊為遠,至今且二百餘年。 道眾貧匱,殿宇日就頹壞,宮中碑刻,大半傾圮,獨崔 尚所作《碑頌》,擇木八分書尚存,古今珍祕,今無遺類 矣。

桐柏山部藝文一

《桐柏觀頌序        》唐·崔尚

桐柏山,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 一。中有洞天,號金庭宮,即右弼王喬子晉之所處也。 是之謂不死之福鄉,養真之靈境。故《相傳》云:「昔葛仙 翁始居此地」,而後有道之士,往往因之。壇址五六,厥 跡猶在。洎乎我唐,有司馬鍊師居焉。景雲中,天子布 命於下,新作桐柏觀。蓋以光昭我元后之丕烈,保綏 「我國家之洪祉者也。」夫其高居八重之上,俯臨千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