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舒,倏忽變化,乃郡之發脈山也。浮圖、老子宮多在其 下。唐李白、楊衡、元集虛、符載皆隱其麓。

香爐峰,在開先文殊寺後,其形圓聳如爐,常出煙霧。 「鶴鳴峰」,在廬山開先寺後,形仰如鶴,故名。南唐鄭元 素隱於下。

鐵船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世傳許旌陽與吳猛乘 鐵船,二龍挾行,戒舟人勿視。至紫霄峰,茂林戛擊有 聲,舟人竊視,龍與船墮,故名。下有艑底池。

寨雲峰去縣北十里。天將雨,則雲先出其頂。

鷹嘴峰去縣西北十里,又名虎爪峰。

五乳峰,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峰如五乳狀,故名。 繡毬峰,在縣西北二十里。

雙劍峰在開先寺右,兩峰峭拔如劍。

行龜峰,在開先寺後。形如龜,故名。

硃砂峰去縣北二十里,黃雲觀後。

起雲峰又名「摩雲峰」,去縣西二十五里。

太乙峰,去縣西北二十五里。

蓮花峰去縣西北二十五里。

獅子峰在開先寺瀑布泉側,形如獅子,故名。

白雲峰,去縣西二十五里,上有白雲洞,中有瀑布泉, 下有白雲亭。

紫霄峰,去縣北二十五里。神禹至敷淺原過此,刻石 石室中十六字皆不可辨,今石室迷不知處。秦始皇 登此,謂其與霄漢相接。又名上霄峰,漢武帝太史公 登焉,下有上霄源。

石鏡峰去縣西二十五里,金輪峰側有一圓石,懸崖 明淨照見人影,隱見無時。宋謝靈運詩「攀崖照石鏡」, 即指此也。

兜率峰去縣西二十五里。

直梭峰去縣西三十里白雲峰上,其形如梭。

漢陽峰廬山最高處,上凌霄漢,世傳漢武帝至其巔, 故名。亦曰「漢王峰。」

金輪峰,在縣西二十五里,頂有耶舍鐵塔。

般若峰,在杏壇庵外,取《浮圖經》二字以名。

黎仙峰去縣五十里。舊傳黎氏女昇仙之處。

「金印峰」,去縣北十里,形如印,下有李庭筠書堂址。 「幡竿峰」,在折桂庵後,其形特聳,如幡竿狀,下有幡竿 源。

凌雲峰,去縣北二十里,下有青牛洞,劉軻、劉弇、劉溉 三書堂。

玉巒峰在縣西三十里,慧日院側。

「石人峰」,近棲賢寺,有石拳聳如人狀。

佛頭峰去縣北四十里,下有大雄庵。

凌霄峰,去縣北四十五里,照德觀後,上有插雲峰,下 有詠真洞。唐女貞李騰空、蔡尋真嘗飛符煉丹於此。 雲錦峰,即雲錦屏,去縣十里。

九奇峰,《山疏》云:「九奇峰東起自含鄱嶺,西放乎上霄 峰,嵯峨角立,其奇者有九,故名。秦始皇、漢武帝皆登 其上。」

「犀牛峰」,在開先香爐峰側。

桃花峰一名「桃花尖」,去縣北四十里,在儒良嶺西。 仙姑峰在七都,去縣六十里,上有仙姑殿。

按《九江府志山川攷》:「廬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其脈 來自高良白藤,迤邐走東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陸, 群山所奔湊也。」

康王谷在廬山,去府城四十里。《竹書紀年》:「周康王十 六年,南巡狩,至九江廬山。」即此。

上霄峰在廬山上,有石室、石梁、瀑布。秦始皇嘗登此, 謂「與霄漢相接,有禹刻及秦皇、漢武刻。太史公亦嘗 登此。」

圭壁峰在府城南廬山北,與錦繡峰相並。下有仙人 巖,即今白龍潭上劉越洞。

香爐峰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廬山之北。峰形圓聳,氣 藹若煙。南有巨石如人,又曰石人峰。唐白居易詩:「寄 石攀蘿歇病身,芒鞋竹杖白綸巾。他時畫出廬山障, 便是香爐峰上人。」

「大林峰」在廬山天池寺側,下有新蘿岩、雞冠石、飯牛 池。

九奇峰,廬山諸峰合觀之有九。李白詩云:「屏風九疊 雲錦張。」

佛手巖,在廬山天池寺右,石壁垂下如手。

水簾洞,在廬山之下,洞之左右林壑奇,門高二十餘 丈,四時傾瀉如織。

濂溪港自廬山西北流,合龍開河入江。

芳蘭湖發脈廬山澗水,東流入彭蠡湖。水漲湖光㶑 灔,水退則一溝泓靜,岸草如蘭。 神泉在廬山錦繡峰下。宋紹興間,皇甫坦隱山中,高 宗名其居曰清虛觀。初,觀成,苦水遠,坦使人荷鋤劚 觀側,地應手泉湧。高宗聞,為大書「神泉」二字賜之,坦 鐫石壁。

石門澗在廬山下,水流石岸如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