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逝。

有水抱紫霄而下,曰鸞溪。《山疏》云:「初,宋元豐中,真淨 文禪師住歸宗時,濂溪周先生自南康歸老蓮花之 麓,黃太史以書勸先生,與之遊甚力,故先生數至歸 宗,因結青松社,以踵白蓮社者,因名寺左之溪曰鸞 溪」,以擬虎溪云。《舊志》:紫霄峰下佛老之宮有十數。今 鸞溪西上,惟大力庵猶如舊。

紫霄之南為封家山,又南為雞籠山,有泉曰潮泉。《郡 國志》云:「道士李鎮居雞籠山下。」

封家山東為「白雲峰」,其上有洞,常有白雲自洞中而 出。

其北有黃龍砦,俗謂《黃鶯砦》。

其東北為直梭峰、起雲峰、摩雲峰、金雞峰、雞石關、金 雞洞《山疏》云:「山麓有石如雞,峰之所由名也。」

金雞之支,南行崛起為大山,曲抱中豁一區,簡寂觀 在焉。簡寂觀者,道士陸脩靜之居也。脩靜字元德,吳 興人,宋大明五年始來廬山。明帝時召至建業,立崇 虛館以居之,而會儒釋之士,講道華嚴寺。脩靜固求 還山,不許。頃之羽化,封丹元真人。脩靜行常攜一布 囊,化之日,其布囊懸於廬山舊隱之樹杪焉。《夢溪筆 談》云:「觀有陸脩靜所植苦竹而筍味反甜,歸宗寺造 鹹虀而味反淡,蓋山中佳物也。觀內有演經臺、禮斗 石、放生池、浮來石、搗藥臼,皆脩靜手跡。」又有東嶽廟、 度仙橋二瀑布。

「煉丹井」、「曬衣石」,《許堅真人遺跡》。

「白雲館」、「朝真館」二館乃宋道士侯用晦跡。

《布袋崖》,陸脩靜懸布囊於樹杪處。

簡寂觀之東,有山突兀而出者,張公嶺在焉。

《山南路》「自張嶺行至七賢峰。」

踰張嶺迤邐東北行,則至鶴鳴峰。《南康志》云:「峰常有 鶴棲鳴,唐鄭元素隱其下。」

鶴鳴之西南,為行龜峰、寨雲峰、雙劍峰、黃石巖、犀牛 峰、姊妹峰、香爐峰。《山疏》云:「廬山有南北二香爐峰」,李 白云:「『日照香爐生紫煙』者,此也。」

鶴鳴之下有開先寺。開先寺者,昉自李中主,景後廢。 中主與宋齊丘參廣陵政事。中主年少好文,無經世 意,慕物外之名,問舍五老峰下。有野夫獻地焉,買之 萬金,以為書堂。及即位,以為寺,以野夫獻地為己有 國之祥,故名開先。中主遷洪都,蓋嘗彌節,故榻與畫 相存焉。太平興國二年,賜名開先華藏。至明洪武初, 僧清江復建。永樂中,僧智勝、正統中,僧道嵩繼修。天 順中,僧太然請賜額。

寺後有讀書臺。《舊志》云:「李中主讀書處。」世以為梁昭 明者,誤也;復以為李後主者,尤誤也。

寺內有七佛樓,明若昧智明法師來廬山,先居萬巖。 萬曆戊申,住開先。其寺久敗,幾成民業,惟殿基荒存, 屬寮僧慧所有,因易基以建殿。己酉,建華藏閣,郡人 水部郎吳道長為之護法。天啟辛酉,造七佛樓,集有 道之士而結社焉。

寺旁有朝涼亭、聰明泉。朝涼亭在讀書臺側,亭廢址 存,其下石竇出泉,甘冽者即「聰明泉。」

鎮劍亭、招隱橋、楊梅亭、古四會亭。《山疏》云:「鎮劎亭、招 隱橋俱在寺前。」周必大《記》云:「澗外招隱橋,近為僧,徙 數十步,而招隱泉無人知者。物色久之,得於二百步 外叢篠之後,石井依然。路口有披雲亭,稍前即楊梅 亭基。又稍前當四達之衢,即古四會亭,而俗子改曰 屏翠矣。」亭亦廢。

披雲亭唐清輝禪師建。

雲錦樓「明王世懋建。」

「石劖青玉峽」三字,宋米元章書。

「廬山」二字,朱端章書。

「風泉雲壑」四字,周堯書。

《福祿壽》三字,《瀑布泉》三字俱喬宇書。

《今古奇觀》四字,林廷玉書。

「濯纓洗耳,噴雪奔雷。」八字張寰書。

「龍潭石上劖第一山」八字,米芾書。

「龍虎」二字在絕壁上,乃篆書相對,龍為南康守李亦, 虎為丞相剌不花。

「砥柱」二字,「率屬」,「同遊」四字,俱中丞蔡士英書。

「瀑布飛雷」四字,《直指》公勷書。

《煮雪》二字,督糧使者張汧書。

《寄傲中原四字分守使者吳嵩引書》。

《星漢分流》四字,建昌郡守龔蕃錫書。

「山高水長」四字,司理范晟書。

寺後有《護偈亭》,今新建。

寶墨亭:觀察王世懋建。

寺西隅龍池、龍王亭舊《志》云:漢陽之頂多噴泉焉。躍 突播流西下,為康王谷,自谷而東為開先二瀑。二瀑 同源異流,其在東北者,瀉出鶴鳴龜背之間,曰馬尾 水。水勢奔注,而崖口窄隘迫束,噴散數十百縷如馬 尾,其實一瀑也。其在西南隅者,則自漢王頂下注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