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5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水經》「鄂縣北,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水記》云: 「谷里袁口江津,南入歷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興、馬 頭二治。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 亦曰大舶,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與群臣泛舟江津,屬 值風起,權欲西取蘆洲,谷利不從,乃拔刀急止,令取 樊口薄舶船至岸而敗,故名其處為敗舶灣。因鑿樊 山為路以上人,即名其處為吳王峴』」,在樊口上一里, 今厥處尚存。

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舊樊楚也。《世本》稱「熊渠封 其中子之名某者為鄂王」,《晉太康地記》以為東鄂矣。 《九州記》曰:「鄂,今武昌也。」孫權以魏黃初元年中自公 安徙此,改曰武昌縣。鄂縣徙治于袁山東,又以其年 立為江夏郡,分建業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黃龍元年, 權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子鎮武昌,孫皓亦都之。皓 還東,令滕牧守之。晉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傅綜為 刺史,治此城,後太尉庾亮之所鎮也。今武昌郡治。城 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姥廟,孫 權常獵於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曰:「正得 一豹。」母曰:「何不豎豹尾,忽然不見。」應劭《漢官序》曰:「豹 尾過後,執金吾罷屯解圍,太子鹵簿中後屬車,施豹 尾於道路」,豹尾之內為省中,蓋權事應在此,故為立 廟也。又孫皓亦嘗登之,使將害常侍王蕃,而其首虎 以爭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釣臺,權常極飲其上,曰:「墮 臺」,醉乃已。張昭《盡言》處。城西有郊壇,權告天位于此, 顧謂公卿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城東 故城,言漢將灌嬰所築也。

按《江夏圖經》:樊山,西陸路去州一百七十三里,山出 紫石英,山東數十步有岡,岡上甚平敞,青松綠竹,常 自蔚然。其下有水溪,凜凜然常有寒氣,故謂之寒溪。 有蟠龍石,謝元暉詩云「樊山開廣宴」是也。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壽昌軍樊山,在武昌西三里,一 名西山,下有寒溪。」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武昌府樊山,在武昌縣下,即樊 口山,產紫石英。」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樊山在武昌府武昌縣西三里, 與西山相連。」

郎亭山,在武昌縣,樊山西路出退谷,下有窪樽石。 西山即樊山。

「敗舶磯」在武昌府武昌縣樊山下。

樊山部藝文

《樊山記          》宋·蘇軾

自余所居臨皋亭下,亂流而西,泊於樊山,為樊口。或 曰燔山,歲旱燔之,起龍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 是。其上為蘆洲,孫仲謀汎江遇大風,柂師請所之,仲 謀欲往蘆洲,其僕谷利以刀擬柂師,使泊樊口。遂自 樊口鑿山通路歸武昌,今猶謂之「吳王峴。」有洞穴,土 紫色,可以磨鏡。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頂 有即位壇、九曲亭,皆孫氏遺跡。西山寺有泉,水白而 甘,名菩薩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廟, 陶公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於樊口。尋繹故跡,使人 悽然。仲謀獵於樊口,得一豹,見老母曰:「何不建其尾?」 忽然不見。今山中有聖母廟,予十五年前過之,見彼 板上彷彿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樊山部紀事

《搜神記》:「樊山,若天旱,以火燒山,即致大雨。」今往往有 驗。

《異苑》:「武昌戴熙家道貧陋,墓在樊山南,占者云有王 氣。桓溫仗鉞西下,停武昌,鑿之得一物,大如水牛,青 色,無頭腳,時亦動搖,斫刺不陷,乃縱著江中,得水便 有聲如雷,響發長川。熙後嗣淪胥殆盡。」

樊山部雜錄

《方輿勝覽》:蘇子瞻云:「鄧聖求為武昌令,遊寒溪西山。 余時居黃,與武昌相望,常往來溪山間。後與聖求會 宿玉堂話舊,作詩云:『春江綠漲葡萄醅,武昌官柳知 誰栽。憶從樊口載春酒,步上西山尋野梅。西山一上 十五里,風駕兩腋飛崔嵬。同遊閒臥九曲嶺,褰衣獨 到吳王臺。中原北望在何許,但見落日低黃埃。歸來 解劍臺前路,蒼崖半入雲濤堆。浪翁醉處今安在,石 臼抔飲無尊罍。爾來古意誰復嗣,公有妙語留山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