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5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逕魯山南。酈道元注曰:「古翼際山也。」山上有吳,江夏

太守陸渙所治城。舊江夏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吳 乃徙此城。中有晉征南將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 平南將軍王世將刻石,記征杜曾事。有劉琦墓及廟, 山左即沔口。舊《志》云:「吳置魯山縣,梁武築」漢口城以 守魯山。東昏侯曰:「吾自圍魯山以攻沔。」或云鳳棲山 西有魯肅廟,故鳳棲迤西名魯山。《朱志》曰:余觀大別、 鳳棲,南北并峙,其間無他山,魯山為大別,別名無疑。 今詢之故老,別山兩形,前為龜山,後為魯山。其說近 是。

禹功磯在漢陽縣治東北大別山東,初名呂公磯。元 世祖駐驛于黃鶴山,問諸父老曰:「隔江山頭石磯何 名?」呂公對曰:「唐時有道人呂姓者,吹笛其上,故名。」帝 曰:「唐以前何名?」皆不能對。有一老叟對曰:「古傳為大 禹治水成功之所,後人訛為呂公。」帝大悅,因立禹祠 于石磯之上,敕有司歲時致祭。一名吳王磯。吳魏相 持,以沔口為重鎮。

關羽洞,一名「藏馬洞」,在大別山之左。其洞乃一巖穴。 三國時蜀將關羽嘗憩此,故名。旁有武安王廟,嘉靖 末年,虎據獵取之。

磨刀石在大別山關羽廟側。舊傳羽磨刀處。又大別 山頂亦有此石。

柏泉在柏泉寺前。昔傳大禹植柏于大別山,其根盤 曲于井。

月湖在縣治東北大別山之陰。東以長堤限江,西通 漢水。古有卻月城在沔口左湖或以此得名也。 《古蹟攷》:「江夏古城在大別山上。《水經注》曰:『翼際山上 有吳,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之名也』。」《地理 志》曰:「夏水過郡入江」,是也。舊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 吳,乃徙此。城中有晉征南將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 有平「南將軍王世將刻石」,記征杜曾事。又有劉琦墓 及廟。

梁廢城在府城東北大別山下。《方輿記》曰:「梁武帝築 城于此。」按《南史》,「梁武帝自襄陽趨建業,鄧元起屯大 軍于夏口,築漢口城以守魯山。」今大別山橫頂城是 也。

鐵錢廢監在大別山下。宋紹興二年,知軍皇甫煥奉 命鼓鑄,歲辦錢十萬貫。元時裁革。

鎖穴在大別山陰。

《宮室攷》:「晴川閣在府城東北大別山頂,明知府范之 箴建,隆慶六年重建,至萬曆元年,知府程金始訖其 役。四十年壬子,郡守馬御丙以漢陽關鎖,非僅遊覽 之概也,因復修葺。」

月樹亭在大別山。明萬曆末,秦中丞耀建,推官劉熙 改曰「宛在。」

伯牙臺:在大別山尾。

《祠廟攷》:「大禹廟在大別山禹功磯上。宋紹興間,司農 少卿張體仁以此地為江、漢朝宗之會,乃建廟以祀 大禹,而以益、稷配焉。明洪武二十年十月,楚昭王躬 行祭奠,有司每春秋二仲,於釋奠後二日致祭。」崇禎 中,張僉事元芳升稷並享,左右列八元八凱。後又附 入召康公、穆公。

康穆祠:在大別山頂。明巡撫邵陛建。以江、漢被化,皆 二公旬宣之力,歲春秋二仲,與大禹廟同祭。今祠毀, 附禹廟共享。

《寺觀攷》:「太平興國禪寺在府城北大別山下,唐時古 剎也,又名大別寺。以太宗太平興國年敕建,因名。元 豐間,蘇軾自黃州詔歸,遊此,見方丈幽閴,一燈長明 作方丈銘,寺僧刻於石。元末兵廢。明太祖洪武初,僧 惠俊結庵於此。後有僧明徹至,舉為都綱,修佛殿、廊 廡、齋堂。武宗正德六年,敕尚衣監趙榮重修。世宗嘉」 靖間,梅窗僧道廣再葺之,年久大壞。神宗萬曆二十 四年丙申,知府喻三元重建。時慈聖皇太后施金鑄 像,長丈有六,漕舟南下,至於漢陽。熹宗天啟元年辛 酉,乃成。接引大殿,奉旨敕賜「慈濟太平興國禪寺。」郡 人劉體元父子復於後構大雄殿,亦極壯偉。明末燬, 今重修。

地藏寺,在大別山東,臨江。古有薝葡數十株,開放滿 院如雪,香聞數里。元末兵廢。

羅漢寺在大別山西,舊有羅漢洞,古柏一株臥於溪 上,今無攷。

水月庵明知府陳堯欽建,在「晴川閣下。」

「洛伽庵」在晴川閣禹王廟側。

大士庵在大別山上。

文昌殿在大別山。萬曆十年壬午,知府王學古等修, 植桂殿前。二十五年丁酉,知府喻三元重修,改「桂香 殿。」崇禎十四年辛巳,知府王燮元重修,旁有「桂香閣。」 元帝殿在大別山,鄉耆王宗凱修。

三官殿,在大別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