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為榔梅園。自榔梅園東下,又轉而南,上為福地殿。 殿兩階下丹井二,北為萬松亭,東為賜劍臺,相距不 數武。左右山斷而復圓起,如小兒擎拳之狀者,為大 小寶珠峰。諸巖水合而東流于右脅者,為金水渠,渠 廣八九尺,北折過宮前,抵小寶珠,不得出,鑿其項以 行,為後渠。既出,復東趨,大寶珠溢于其沚,為禹跡池。 池大僅一畝。池上有亭,北有橋。舊傳神禹導山至此, 故名。為楹大小總八百六十。永樂十一年落成,賜「太 元紫霄」為額。
福地殿,去本宮南八十步,天下七十二福地,此其一 也。上近三公山,下瞰禹跡池,前擁寶珠峰,後倚欻火 巖。
威烈觀,去本宮北二百步,中祀威烈王,王即唐刺史 姚簡也。
龍泉觀去本宮北十里,天津橋之上,玉虛巖之北。 復真觀去本宮北一十五里,一名「太子坡」,殿階下有 聖母滴淚池。
南巖宮,離均城百里餘,即天一真慶宮故址。南列天 柱諸峰,北瞰五龍頂。由榔梅祠右行南巖百餘步,度 北巖,升自南天門,循山左支行數十步,折行右支百 步,復折而左,入小天門,並巖斗折而行,過大巖下,為 大殿。畢,諸楹山復起,突為小阜,為圓光殿。殿下則黑 虎巖也。從大殿後左折而東,二十步折而陟巖上。方 轉西行,過元君殿,為南薰亭。亭外有石枰,縱橫十八 道,類今俗所彈者,相傳為洞賓故物。復從元君殿折 而下,向東直行,過磚室,一曰「獨巖石室」,一曰「紫霄巖。」 巖前刻龍頭,橫出欄外四五尺。其傍崛起灌莽中者, 為禮斗臺。巖上片石刻靈官像,高約五寸許,亂置小 竅中,不能悉其數,曰「五百」云。又東為風月雙清亭,亭 外石枰一。復從故道抵大殿後,西望飛昇臺,若垂天 之翼。臺下為試心石,又下為謝天地巖。殿並山為楮 室一,神廚一,碑亭二,泉二,曰甘泉甘露。池二,曰太乙 天一。殿之前偏右為方丈。從方丈左折行堂後,其上 分為二道,左為五師殿,右穿道。院中為圜堂、浴堂、滄 水庫池。池上有小間道,可通缽堂。陟翠微,折行山之 後,為欻火巖。又轉而前,平行山上。北折,則謂崇福巖。 為楹大小總六百四十,永樂十一年落成,賜「大聖南 巖」為額。
太元觀,去南巖宮東北二十里,右為老君巖,山門庵 也,內設太上像。
烏鴉廟,去南巖宮東北二里,南天門之下。傳云「元帝 修道之時,有烏鴉報曉於此」,故建廟以祀之。
榔梅祠,去南巖宮南一里。元帝昔折梅枝寄榔樹上, 祝曰:「道成當結實。」已而如其言,下有仙翁司之,遂建 祠焉。
太和宮在天柱峰紫金城南天門外。宮之正殿曰「朝 聖殿,殿之對峙距數武為小蓮峰,元時古銅殿撒置 其上。殿傍為鐘鼓樓,又下為元君殿,為聖父母殿,為 誦經堂,為真宮堂,為神廚,為龍池,為龍廟。又下西折, 為方丈,為廊廡齋堂道房。復自故道折而北上,為朝 聖門。既度,復東折而下,數十百級遶出天柱峰後,為」 三天門。又下數十百級,為二天門,為摘星橋。復折而 西下數十級,為一天門,為楹總五百一十有奇。永樂 十四年落成,賜「大嶽太和」為額。
清微宮去太和宮七里,即妙化巖也。張守清、張三丰 修煉之所。永樂十一年建為宮,迤西別築妙化巖。 朝天宮去太和宮東六里,在一天門下。
黑虎廟,去太和宮三十里,九渡澗之上。傳云「元帝修 道之所,有黑虎巡山」,乃北方天一之所,化護國鎮山 之神廟設黑虎神像。
金頂在天柱峰之極頂,因上有金殿,故又以「金頂」名。 元時銅殿一座,明成祖以規制弗稱,撤置小蓮峰,冶 銅為殿,飾以黃金,範元帝金像於內,凡侍從供器悉 飾以金,後增置銅柱數十株,為欄,週圍護之。頂之東 西約九丈,南北約二丈,建殿其上,坐酉面卯,左右益 以飛棧,為更衣二小室。殿外為臺,臺外為檻,檻外為 「紫金城,立東西、南、北天門,以象天闕。東、西北天門俱 臨絕巘,惟闢南天門通逕路焉。」
秦府庵在州河北響河。明秦藩創建。
玉峰庵一名「朝陽觀」,在「滄浪亭」後山頂,今廢。
樂都庵在古樂都村後,即今上橫山灣。
準提庵:在土橋路傍。
孟津庵在石板灘,係禹州,徽府建,今廢。
周府庵今改「悟真庵」,離州南四十五里。明河南周藩 刱建。
申府庵在周府庵右。明內閣申創建。
「晉府庵」在申府庵右,明山右,晉藩創建。
沐府庵在周府庵左。駙馬沐昕創建。崇禎五年重修, 崇禎九年回祿。
萬壽庵在周府庵北,今廢。
會真庵,在元嶽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