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6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時不辨人物。有窮林閣,侍郎胡公題榜,蓋取韓子「雲 壁潭潭,窮林攸擢」之語。二友始息肩望祝融絕頂,褰 裳徑往,頂上有石,可坐數十人。時煙靄未盡澄徹,然 群峰錯立,遠近異態。其外四望渺然,不知所極,如大 瀛海環之,真奇觀也。湘水環帶,山下五折乃北去。寺 僧指蒼莽中云:「洞庭在焉。」晚居閣上,觀晴霞橫帶千 里。夜宿方丈,月照雪屋,寒光射人,泉聲隔窗,泠然通 夕,恍不知此身踞千峰之「上也。」己卯,武陵胡實廣仲、 范彥德、伯崇來會,同遊仙人橋。路並石側,足以入。前 崖挺出,下臨萬仞之壑,凜凜不敢久駐。再上絕頂,風 勁甚,望見遠岫,次第呈露,比昨觀殊快。寒威薄人,呼 酒舉數酌猶不勝,擁氈坐乃可支。須臾,雲氣出巖,復 騰湧如饙餾。過南嶺,為風所飄,空蒙杳靄,頃刻不復 見。是夜風大作。庚辰未曉,雪擊窗有聲,驚覺將下山。 寺僧亦謂「石磴冰結,即不可步。」遂亟由前嶺以下。路 已滑,甚有跌者。下視白雲,滃濛瀰漫,吞吐林谷,真有 盪胸之勢。欲訪李鄴侯書堂,則林深路絕,不可往矣。 行三十里許,抵嶽市,宿勝業寺勁節堂。蓋自甲戌至 庚辰,凡七日經行,上下數百里,景物之美,不可殫敘, 間亦發于吟詠,更迭唱酬,倒囊得百四十有九篇,雖 一時之作,不能盡工,然亦可以見耳目所歷,興寄所 寓,異日或有考焉,裒而錄之。方己卯之夕,中夜凜然, 撥殘火相對,「念吾三人,是數日間亦荒于詩矣。大抵 事無大小美惡,流而不返,皆足以喪志。」于是始定要 束,翌日當止。蓋是後事,雖有可歌者,亦不復見于《詩》 矣。嗟夫!覽是編者,其亦以吾三人者自儆乎哉!

嶽麓書院記         前人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向壑,木茂而泉潔,為士子肄 業之地。始開寶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創宇,以待四方 學者,歷四十有一載,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則來 為州,請于朝,乞以書藏方。是時,山長周式以行誼著。 祥符八年,召見便殿,拜國子學主簿,使歸教授。詔以 「嶽麓書院」名增賜「中祕書。」于是書院之稱,始聞天下, 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自紹興辛亥更,兵革灰燼,什 伯僅存。間有留意,則不過襲陋仍敝,而又重以撤廢, 鞠為荒榛,過者歎息。乾道改元建安,劉侯下車,既剔 蠹夷姦,民俗安靜,則葺學校,訪儒雅,思有以振起。湘 人士合辭以書院請,侯竦然曰:「是固章聖皇帝加惠 一方,來勸勵長養以風天下者也,而可廢乎?」乃命郡 教授婺源郭穎董其事,鳩廢材,用餘力,未半歲而屋 成,為屋五十楹,大抵悉還舊規。尚闕里先聖像于殿 中,列繪七十子,而加藏書閣于堂之北。既成栻,從多 士往觀焉。愛其山川之勝,棟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 為會文講習,誠莫此地宜也。已而與多士言曰:「侯之 為是舉也,豈特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 欲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 而不能以自達。故賴有聖賢者出,三代導人,教學為 本,人倫明,小民親而王道成。夫子在當時雖不得施 用,而兼愛萬世,是開無窮之傳,果何歟?曰:仁也。仁,人 心也。率性立命,知天地而宰萬物者也。今夫目視而 耳聽,手持而足行,以至于飲食起居言動之際,謂道 而有外,夫是烏可乎?雖然,天理人欲,同行異情,毫釐 之差,霄壤之謬,此所以求仁之難,必貴於學以明之 歟!善乎孟氏之《發仁》深切也!齊宣王見一牛之觳,觫 而不忍,則教之曰:「是心足以王矣。」古之人所以大過 人者,善推其所為而已矣。論堯舜之道,本于孝弟,則 欲其體夫徐行疾行之間,指「乍見孺子匍匐將入井」 之時,則曰「惻。」「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則不差 矣。嘗試察吾事親從兄,應物處事,是端也,其或發見, 亦知其所以然乎?苟能默識而存之,擴充而達之,生 之之妙油然于中,則仁之大端,豈不可得乎?及其至 也,與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無疆,變化莫測,而其 初則不遠也。是乃聖賢所傳之要,從事于斯,終身而 後已可也。雖若閒居屏處,庸何損于我?得時行道,事 業滿天下,而亦何加于我?豈特為不負侯作新斯宇 之意哉?既侯屬栻為記,遂書斯言,以勵同志,俾毋忘 侯之德,抑又以自勵云爾。

遊回鴈峰記        董傳策

閏七月二十九日晦,舟次衡陽之蒸江郡少府與其 倅羅、郭兩君訪貽《衡嶽志》,且謝緣薄,不能從衡嶽之 遊,兩君因相顧語予曰:「在昔胡邦衡過衡山,不登,以 避人故,而韓退之、朱、張二先生顧不憚凌雲雪遊焉。 公今病而遊,遊而不令邑宰知,始兼之矣。」余笑曰:「遊 適興耳,奚必古今人。」兩君去余翻《嶽志》,即所遊景猶 宛然在目。顧獨以闕登祝融峰為障僧夢也。復私自 念:「當遊峻嶺時,俯瞰塵寰,漫若煙霧,迺今浮生,又涉 此耶?」隨與吳子周山人李生登岸,訪石鼓書院。院為 唐隱士李寬讀書處,宋淳熙間,始建先師燕居堂,蓋 即七十二峰中岣嶁峰也。既入謁先師像,復從左而 入,有祠三楹,中供晦庵、南軒二先生,左右供黃勉齋、 李寬及宋隱士李士真諸像,就其中拜而出,復從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