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十四卷目錄
沁水部彙考
考
沁水部藝文一
重修沁河隄記 明何瑭
沁水部藝文二〈詩〉
渡沁水 明徐賁
沁水秋聲 汪士鵬
沁水部選句
沁水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十四卷
沁水部彙考
《山海經》之「沁水。」
沁水,源出今山西沁州沁源縣北之綿山東谷,南流 合湱河水峪、西川、狼尾諸河,逕平陽府岳陽縣東北, 又合藺河及八十里川河,東流逕沁水縣東,又合后 泉、馬跑泉、清水河、秦河諸水,南流逕澤州陽城縣東 北,合澤河、桑林河、百眼泉、蘆河諸水,穿太行山,東逕 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東北,又東逕懷慶府城北,合邗 水、堯池水、丹水,東流遶武陟縣北,復由東而南入于 黃河。明時,沁河屢決,或由武陟而下入胙城及汲縣; 或至衛輝之新鄉,合衛河,泛濫於大名、曹縣;又或至 歸德之考城,達徐州,今俱涸。其故道猶有存焉。
考
按:《山海經。北山經》:「謁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註〉至滎陽縣入河。
泰戲之山,液女之水,出于其陽,南流注于沁水。 《海內東經》:「沁水出井陘山東,東南注河,入懷。東南。」〈註〉 懷縣屬河內。河內北有井陘山。
按:《漢書地理志》,「上黨郡泫氏。」〈註〉楊谷,絕水所出,南至 壄王,入沁。 穀遠。〈註〉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滎陽入河。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內郡沁水〈註〉《山海經》曰:「沁水出 井陘東。」
上黨郡涅有閼與聚。〈註〉《史記》曰:趙奢破秦兵閼與。《山 海經》曰:謁戾之山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郭 璞曰:「在涅。」
按《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沮當作涅宋本作洹後漢郡國志上 黨郡涅縣注引山海經云謁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郭云在涅 注〉沁水即洎水 也,或言出穀遠縣羊頭山《世靡》谷,三源奇注,逕瀉一 隍。又南會三水,歷洛出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南過榖遠縣東,又南過猗氏縣東。〈注〉榖遠縣,王莽之 「穀近」也。沁水又南逕猗氏縣故城東,劉聰以詹事魯 繇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歷猗氏關,又南與驫驫 水合,水出東北巨峻山。〈峻御覽作駿〉乘高瀉浪,觸石流響, 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于沁水。沁水又南,與秦 川水合,水出巨峻山東,帶引眾溪,積以成川。又西南 逕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于端氏縣, 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又南過陽阿縣東。〈注〉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 地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 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 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 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 十九年,晉取元武。」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 清淵水,水出其城北,東南經澤城東,又南入于澤水。 澤水又東,得陽泉水口,出鹿臺山,山上有水,淵而不 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 七年,封下訴為侯國。〈按謝木作卞訴考之史記漢表並無其人唯琴操云卞和獻玉 于楚王封為陵陽侯辭不受退而作歌〉《水歷》焦。〈宋本作燋〉燒山東,下與黑嶺 水合。水出西北黑嶺下,即開蹬也。其水東南流,逕北 卿亭下,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逕陽泉水。陽泉水又 南注濩澤水。又東南,又有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 輔山東,逕銅于崖南,歷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 所謂「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 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其 水自山陰東入濩澤水。濩澤水又東南,注于沁水。沁 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川,南流逕建 興郡,而其水又東南流,逕午壁亭東,而南入山,沿波 漱石,漰澗八丈,環濤轂轉,西南流入于沁水。又南五 十餘里,沿上下步逕裁通,小竹細筍,被於山渚,蒙籠 拔密,奇為翳薈也。〈宋本拔作茂奇作最〉
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注〉沁水南逕石門也,謂之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