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谷關,校尉舊治處也,終軍棄繻於此。燕丹、孟嘗亦義 動雞鳴于其下,可謂深心有感,志誠難奪矣。昔老子 西入關,尹喜望氣於此也。故趙至《與嵇茂齊書》曰:「李 叟入秦,及關而歎。」亦言《與嵇叔夜書》及關尹望氣之 所,異說紛綸,並未知所定矣。漢武帝元鼎四年,徙關 於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弘農郡治。王莽更名右 隊。劉桓公為郡,虎相隨渡河,光武聞而善之。其水側 城北流而注于河,河水於此有浢津之名。說者咸云: 漢武微行柏谷,遇辱竇門,又感其妻深識之饋,既返 玉階,厚賞賚焉。賜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竇津者是也。 故潘岳《西征賦》:「酬匹婦其已泰,胡厥夫之謬官。」袁豹 之徒,並以為然。余按河之南畔,夾側水濆,有測一作澗或 作津謂之浢津。河北縣有浢水、浢津,其水南入于河,河 水故有浢津之名,不從門始,蓋事類名同,故作者是 之。《竹書·穆天子傳》曰:「天子自寘軨乃次于浢水之陽, 丁亥入于南鄭。」考其沿歷所鍾,路直斯津。以是推之, 知非因門矣。俗或謂之偃鄉澗水也。河水又有左右 一水,其水三源,疏引俱導,薄水南流,會成一川。其三 水之內,世謂之「閒原」,言虞芮所爭之田,所未詳矣。又 南注于河,河水右會水注之。水出南山,北逕曹陽亭 西,陳涉遣周章入秦,少府章邯斬之於此,魏氏以為 好陽。《晉書地道記》曰:亭在弘農縣東十三里。其水西 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 北逕曲沃城南,又屈逕其城西,西北入河。諸《注》述者 咸言曲沃在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以為曲沃地名 也。余按,《春秋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 處此以備秦。時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為 積古之傳矣。河水又東得七里澗,澗在陝西。陜縣之西七 里,故因名焉。谷水自南山通河,亦謂之曹陽坈。是以 潘岳《西征賦》曰:「行於漫瀆之口,憩於曹陽之墟。」袁豹、 崔浩亦不非其地矣。余按《漢書》:「昔獻帝東遷,逼以寇 難,李傕、郭汜追戰于弘農澗,天子遂露次曹陽。楊奉、 董承,外與傕和,內引白波。李樂等破傕,乘輿於是得 進,復來戰,奉等大敗,兵相連綴四十餘里,方得達」陝。 以是推之,似非曹陽,然以《山海經》曰求之,「菑」、「曹」字相 類,是或有曹陽之名也。河水東合譙,譙水導源常烝 之山,俗謂之為「于山」,蓋先後之異名也。山在陝城南 八十里,其川流也,二源雙導,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 於河。

又東過陝縣北。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于水,出 南山,北合逕崖峽,北流與于山之水會,出於山東谷, 兩川合注于崖水,又東北注橐水,北流出谷,謂之漫 澗矣。與安陽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逕安陽城南,漢 武帝封上官桀為侯國也,潘岳所謂「我徂安陽」也。東 合漫澗水,北有逆旅亭,謂之漫口客舍也。

又西逕陝縣故城南。又合一水,謂之瀆谷。水南出 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逕陝城西,西北入於河。 河北對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晉敗入大陽 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晉,自茅津 濟,封崤尸而還」是也。東則咸陽,澗水注之。水出北虞 山,南至陝津注河。河南即陝城也。昔周邵分伯,以此 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 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 武王以封神農之後於此,王莽更名黃眉矣。戴延之 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縣水百餘仞,臨之者咸悚 惕焉。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 云,『銅翁仲所投處』。」又云:「《石虎載經》於此沈沒。二物並 存,水所」以湧,所未詳也。或云翁仲頭髻常出,水之漲 減,恆與水齊。晉軍當至,髻不復出,今唯見水異耳。嗟 嗟有聲,聲聞數里。按秦始皇二十一年,長狄十二見 於臨洮,長五丈餘,以為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 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皆銘其胸 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 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李斯書也。故衛 恆《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 書也。」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前,俗謂之翁仲矣。地皇二 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 文」,使尚方工鑴滅所夢銅人膺文。後董卓毀其九為 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水 西停之。《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 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 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除。」一作余以為鴻 河巨瀆,故應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以微物 屯流。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 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獻帝東遷,自夕潛渡,墜坑 爭舟,舟指可掬,亦是處矣。

又東過大陽縣南。交澗水出吳山,東南流入河。河 水又東,路澗水亦出吳山,東逕大陽城西,西南流注 疑有脫落水入于河。

河水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竹書紀年》曰:「晉獻公 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