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便之。」
《山東通志》:「趙安世,泰定末知曹州,時河決,州將及害, 安世乃廣乘氏為縣,遷民居其中,百姓便之。」
《元史五行志》:「致和元年三月,河決碭山、虞城二縣。」 《續文獻通考》:「文宗天曆二年,開、滑諸州河溢,漂民田 八百五十頃。」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夏六月,黃河溢大名路之 屬縣,沒民田五百八十餘頃。」
《河渠志》:「至順元年六月,曹州濟陰縣河防官本縣尹 郝承務言,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黃河舊堤將決,不可 修築。以此差募民夫剏修護水月堤,東西長三百九 步,下闊六步,高一丈。又緣水勢瀚漫,復於近北築月 堤,東西長一千餘步,下廣九步,其功未竟。至二十一 日,水忽泛溢,新舊三堤一時咸決。明日外堤復壞,急 率民閉塞,而湍流迅猛,有蛇時出沒於中,所下樁土, 一掃無遺。又舊堤歲久,多有缺壞,差人併工築成二 十餘步。其魏家道口缺堤,東西五百餘步,深二丈餘, 外堤缺口,東西長四百餘步。又磨子口護水堤,低薄 不足禦水,東西長一千五百步,魏家道口卒未易修。」 先差夫補築磨子口。七月十六日興工,二十八日工 畢。二十二日,按視至朱從馬頭西舊堤缺壞,東西長 一百七十餘步,計料堤外貼築五步,增高一丈二尺, 與舊堤等,上廣二步。于磨子口修堤夫內摘差三百 一十人,於是月二十三日入役,至閏七月四日工畢。 郝承務又言:「魏家道口、塼堌等村缺破堤堰,累下樁 土衝洗不存。若復閉築,緣缺堤周回皆泥淖,人不可 居,兼無取土之處。又沛郡安樂等堡去歲旱災。今復 水澇。漂禾稼、壞室廬,民皆缺食,難於差倩。其不經水 害村堡民人,先已遍差補築黃家橋、磨子口諸處堤 堰,似難重役。如候秋涼水退,倩夫修理,庶蘇民力。」今 衝破舊新堤七處、共長一萬二千二百二十八步。下 廣十「二步,上廣四步,高一丈二尺,計用夫六千三百 四人,樁九百九十,葦箔一千三百二十,草一萬六千 五束。六十尺為一工,無風雨妨工,度五十日可畢。」本 縣準言,至八月三十日,差夫二千四百二十,關請郝 承務督役。郝承務又言:「九月三日興工修築,至十八 日大風,十九日雨,二十四日復雨,緣此辛」馬頭、孫家 道口障水堤堰又壞,計工役倍於元數。移文本縣,添 差二千人同築。二十六日,元與武成、定陶二縣分築 魏家道口八百二十步修完。十月二日,至辛馬頭、孫 家道口,從實。又糧元缺堤南北闊一百四十步,內水 地五十步,深者至二丈,淺者不下八九尺,依元料用 樁箔補築,至七日完。又於本處創築月堤一道,西北 東南斜長一千六百二十七步。內「武成、定陶分築一 百五十步,實築一千四百七十七步。外有元料堌頭、 魏家道口外堤未築,即欲興工,緣冬寒土凍,擬候來 春併工修理,官民兩便。」
《文宗本紀》:「至順三年夏五月,汴梁之睢州、陳州,開封 之蘭陽、封丘諸縣,河水溢。」
《寧宗本紀》:「至順三年冬十月,楚丘縣河堤壞,發民丁 二千三百五十人修之。」
《順帝本紀》:「至順四年夏六月,帝即位,黃河大溢。」 《續文獻通考》:「順帝元統元年五月,汴梁陽武縣河溢 害稼。六月,涇河、黃河大溢。」
二年九月,河決濟陰,漂官民廬舍殆盡。
《元史五行志》:「順帝至元元年,河決汴梁封丘縣。」 《順帝本紀》:「至元二年夏五月,黃河復於故道。」
《續文獻通考》:「至元二年,河決封丘。」
《元史順帝本紀》:「至元三年夏六月,大霖雨,黃河水溢, 沒人畜廬舍甚眾。」
《五行志》:「至元三年,汴梁蘭陽、尉氏二縣,歸德府皆河 水泛溢。」
《淮安府志》「至元四年,河決山東河南徐州等十五州 縣。」
五年,河決濟陰。
六年,河復決。
《元史順帝本紀》:「至元六年秋七月乙卯,奉元路盩厔 縣河水溢,漂流人民。」
至正二年九月,歸德府睢陽縣因黃河為患,民饑,賑 糶米萬三千五百石。
三年夏五月,河決白茅口。
《續文獻通考》:「至正三年夏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黃河 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許,北決白茅堤。六月又北決金 堤並河郡邑,濟寧州軍,虞城、碭山、金鄉、魚臺、豐沛、定 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東明、鉅野、鄆城、嘉祥、汶上、任 城等處,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墊,壯者流離。四方水勢 北侵安山,沿入會通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壞兩漕」 司鹽場,省臣以聞。朝廷患之,遣使體訪,仍督大臣求 《治河方略》。
《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四年春正月庚寅,河決曹州,雇 夫萬五千八百修築之。是月,河又決汴梁。夏五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