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錄

 河部紀事六

山川典第二百三十四卷

河部紀事六

《山東通志》:「明太祖洪武元年,河水溢曹州,徙治安陵 鎮。」

《兗州府志》:「洪武元年,河決曹州雙河口,流入魚臺,命 大將軍徐達開塌場口入於泗,以通漕運。」

《山東通志》:「洪武二年,河沒安陵鎮,徙治盤石鎮。」 《續文獻通考》:「洪武五年,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 《山東通志》:「洪武六年秋八月,河水暴漲,自齊河潰商 河武定境南,巨浪七十餘里。」

七年,鉅野縣河水溢流,高四丈,壞居民廬舍田疇。 《河南通志》:「洪武七年,河決開封隄,詔參政安然塞之。 八年正月,河決開封府。」

《續文獻通考》:洪武十四年八月,河南原武、祥符、中牟 諸縣,河決為患,有司以為言。上曰:「此天災也。今欲塞 之,恐徒勞民力,令防護舊隄,弗重困吾民。」

《河南通志》:「洪武十五年,河決榮陽、陽武。」

十六年秋八月戊辰,河決開封東月隄,自陳橋至陳 留,潰流數十餘里。是月,復決杞縣,入巴河,命戶部遣 官督所司塞之。

二十年,河決開封城,自安遠門入,渰沒官民廨字甚 眾。

二十三年,詔築歸德州鳳池河防。時河決鳳池,漂沒 夏邑、永城諸縣,有司不以聞,民李從義詣闕奏訴,從 之。

《明會典》。「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

《江南通志》:「洪武二十四年,河決經潁州潁上,東至壽 州正陽鎮入於淮,故道遂淤。」

《淮安府志》:「洪武二十四年,河決陽武、開封之黑陽山, 由壽入淮。」

《兗州府志》:「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縣黑陽山,由舊 曹州、鄆城兩河口漫過安山,而會通河淤,乃自濟寧 以北,陸運至德州下河。」

《文獻通考》:「洪武二十五年正月,河決陽武。」

《河南通志》:「洪武二十九年,河南藩臣請修宜陽河防, 先因洛河泛溢,宜陽田廬漂沒殆盡,至是始聞于上, 令預置磚石,俟農隙時為之。」

《續文獻通考》:「洪武三十年八月,河決開封。」

《河南通志》:「洪武三十年春正月,蠲黃河兩岸河泊所 漁課。先是河決自懷慶以至正陽沙河,民用困憊。上 聞之,遂令除漁課,聽民捕魚以給食焉。秋八月,河溢 開封,時城三面皆受水,將浸及軍儲倉、巨盈庫。詔令 滎陽高阜處築倉庫以待之。」

陳禎字景祺,華亭人。洪武中,為河南右參政。時黃河 決,禎勞來有方,民不失業。

《松江府志》:「李至剛,華亭人。洪武戊辰舉明經,為虞部 郎中,陞河南右參議。會河決汴堤,建議假王府積木 作筏濟之,人賴全活甚眾。」

《續文獻通考》:成祖永樂元年三月,瀋陽中屯衛軍士 唐順言:「衛河之源,出衛輝府輝縣西北八里太行蘇 門山下,其流自縣治北經衛輝城下,入大名府濬縣 界,迤邐抵直沽入海,南距黃河陸路五十餘里。若開 衛河,距黃河百步,置倉廒,受南方所運糧餉,轉致衛 河交運,公私兩便。」上曰:「此策亦是。」命廷臣詳議,如議 「可行,亦候民力稍甦行之。」

《河南通志》:「孟驥,蕭縣人。永樂初,河南參政。躬率夫役 濬黃河,自中牟抵山東,功成,民不言病。遷四川左布 政使。」

《續文獻通考》:「永樂二年冬十有二月,禹門渡黃河水 清,亙數百里。」

《山西通志》,「永樂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黃河清。蒲州 河津縣河清,至次年正月十八日復故色。」

《江南通志》:「永樂九年,命尚書宋禮濬會通河,侍郎金 純築堤導河,經二洪南入淮。」

《續文獻通考》:「永樂九年三月,濬河南黃河故道。河水 累歲為患,修築堤防,民用困敝。至是河決日甚,上聞, 遣工部侍郎張信往視。信訪得祥符縣魚王口至中 灤下二十餘里,有舊黃河岸,與今河面平,濬而通之, 俾循故道,則水勢可殺,繪圖以進。」遂發河南民丁十 萬,命興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蔣廷瓚相度開濬,仍命 宋《禮》兼董之。

《鳳陽府志》:「金純字惟一,洪武間,由監生授吏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