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王逸《章句》以「射」為「實」,以「妻」為「夢。」其解《遠遊》「令海若舞 馮夷」,則曰:「馮夷,水仙人也。」是河伯、馮夷皆水神矣。《穆 天子傳》:「至于陽紆之山」,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註無夷馮夷也 山海經云冰夷《山海經》中。一作從極之淵深三百仞,惟冰夷恒 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郭璞注》:「冰夷,馮夷也,即河伯 也。」郭璞江賦冰夷倚浪以傲睨《莊子》:「馮夷得之,以遊大川。」司馬喜 注引《清冷傳》曰:「馮夷,華陰潼鄉隄首里人也。服八石, 得道,為水仙,是為河伯。是以馮夷死而為神。」其說怪 矣。《龍魚河圖》曰:「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以 馮夷為河伯之妻,更怪《楚辭九歌》有河伯,而馮夷屬 海若之下,亦若以為兩人。《大扺》所傳各異,而謂河神 有夫人者,亦秦人,以君主妻河鄴巫,為河伯娶婦之 類耳。淮南子馮夷大丙之御注二入古之得道能御陰陽者 《魏書》:高句麗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為夫餘王妻, 朱蒙自稱為河伯外孫。則河伯又有女,有外孫矣。 《河南府志》:「鐵牛在陝州城外黃河中。首在河南,尾在 河北。世傳禹鑄以鎮河患。有廟。」

河部外編

《述異記》: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

《搜神記》:「二華之山,本一山也,當河,河水過之而曲行。 河神巨靈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蹈離其下,中分為兩, 以利河流。」今觀手跡,于華嶽上,指掌之形具在。腳跡 在首陽山下,至今猶存。故張衡作《西京賦》所稱「巨靈 贔屭,高掌遠跡,以流河曲」是也。

《竹書紀年》:帝堯在位七十年,洪水既平,歸功于舜,將 以天下禪之。乃潔齊,修壇場于河洛,擇良日,率舜等 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蓋五星之精也。相謂曰: 「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黃姚,五老因飛為 流星,上入昴。二月辛丑,昧明禮備,至於日昃,榮光出 河,休氣四塞,白雲起,回風搖,乃有龍馬銜甲,赤文綠 色,緣壇而上,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 白玉為檢,赤土為文,泥以黃金,約以青繩,檢文曰闓 色。授帝舜,言虞夏當授命,帝乃寫其言,藏于東序。 《宋書符瑞志》:禹有聖德,長九尺九寸,夢自洗于河,以 手取水飲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當堯之世,舜舉之。 禹觀于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 「文命治淫。」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而入于 淵。

《賈子說:林》:河伯宴伯禹於河上,獻「亥既之珠、透山光 玳瑁五灰、陳兆大龜延螭、翥鳳鮫綃百兩,宜土四時 寶華」,珊瑚樹五十株,人間所無,奇寶不可勝數。禹悉 不受,惟受《河圖》及大龜、珊瑚樹兩株而行。

《晏子春秋》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御左驂,以 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 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 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

《神異經》「東南隅大荒之中,有樸父焉,夫婦並高千里, 腹圍自輔。天初立時,使其夫妻導開百川,嬾不用意, 謫之並立東南,男露其勢,女露其牝,不飲不食,不畏 寒暑,唯飲天露。須黃河清,當復使其夫婦導護百川。 古者初立此人導河,河或深或淺,或隘或塞,故禹更 治,使其水不壅,天責其夫妻,倚而立之。若黃河清者」, 則河海絕流,水自清矣。

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馬,朱鬣,白衣元冠,從十二童子, 馳馬於西海水上,如飛如風,名曰「河伯使者。」或時上 岸,馬跡所及,水至其處,所之之國,雨水滂沱,暮則還 河。

《汝南先賢傳》:葛元見賣大魚者,元謂暫煩此魚到河 伯處。魚主曰:「魚已死。」元曰:「無苦。」以丹書紙內魚口中, 擲水中。有頃,魚還躍上岸,吐墨書青黑色,如木葉而 飛。

《暌車志》:紫元夫人授寶書于魏華曰:「有泄我書,身為 下鬼,塞諸河源。」

胡毌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側,忽干樹間 逢一絳衣騶,呼班云:「泰山府君召。」班驚愕,逡巡未答。 復有一騶出呼之,遂隨行數十步。騶請班暫瞑目,少 頃,便見宮室威儀甚嚴,班乃入閣拜謁。主為設食,語 班曰:「欲見君無他,欲附書與女婿耳。」班問:「女郎何在?」 曰:「女為河伯婦。」班曰:「輒當奉書,不知緣何得達?」答曰: 「今適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當自有取書者。」班乃辭 出。《昔騶》復令閉目,有頃忽如故道,遂西行如神言而 呼青衣。須臾果有一女僕出,取書而沒。少頃復出云: 「河伯欲暫見君,婢亦請瞑目。」遂拜謁河伯。河伯乃大 設酒食,詞旨殷勤。臨去謂班曰:「感君遠為致書,無物 相奉。」于是命左右取吾青絲履來以「貽班。」班出瞑目, 忽然得還。舟遂于長安,經年而還。至泰山側,不敢潛 過,遂扣樹自稱姓名,從長安還,欲啟消息。須臾昔騶 出,引班如向法而進,因致書焉。府君請曰:「當別,再報。」 班語訖如廁,忽見其父著械徒輩數百人,班進拜流 涕,問曰:「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見遣三年,今